成语意思经:经过;动:惊动;府:官署。惊动官府,引起官府干涉
成语出处明·凌濛初《初刻拍案惊奇》第16卷:“自家骨肉虽是一时有些不是处,只宜好好宽解,不可经官动府,伤了和气!”
成语意思举:提出;纲:网的总绳;领:衣领。提起网的总绳,网眼就张开了;提起衣领一抖,衣服就顺了。比喻办事要抓住关键
成语出处汉·王充《论衡·程材》:“举纲持领,事无不定。”
成语意思计算功劳。
成语出处明·张居正《答督抚吴环洲言敬事后食之义书》:“人臣自靖之义,若铢铢两两,计功程劳,以责望于上,似非所谓怀仁义以事君者也。”
成语意思具有金色的光泽或光辉
成语出处明·无名氏《杨家将演义》第三卷:“孟良骤马赶上,抡斧劈面砍去,只见金光灿烂,不能伤之。”
成语意思羯鼓:两面蒙皮,腰部较细的一种鼓。敲击羯鼓,使杏花早开。
成语出处唐·南卓《羯鼓录》载:唐玄宗喜好羯鼓,曾经在内庭击鼓,并且自己做了一曲《春光好》。当时正赶上庭中杏花开放,唐玄宗笑着说:“此一事,不唤我作天公可乎?”
成语意思煎:一种烹饪方法;膏:油脂;炊:烧火做饭。煎油脂,烧骨头。比喻残酷压榨
成语出处明·无名氏《鸣凤记·鄢赵争宠》:“监司昨日兴常例,煎膏炊骨民无计。”
成语意思垓:通“陔”,重,层;九垓:即九重天,天之极高处;埏:边际;八埏:指边际远之地。指天地的终极之处,即天涯海角。
成语出处《史记·司马相如列传》:“上畅九垓,下坼八埏。”
成语意思见“救过不赡”。
成语出处宋·苏舜钦《上三司副使段公书》:“符檄督责,终日憔悴,而救过不暇,惘然自疑。”
成语意思寡:少;兵:士兵;微:衰败。兵少将少。形容兵力薄弱
成语出处元·无名氏《黄鹤楼》第三折:“然刘备将寡兵微,我则彼立刘朝,复兴汉世,非小官之能。”
成语意思补救过失都来不及。
成语出处西汉·刘向《战国策·秦策》:“若死者有知,先王之积怒久矣,太后救过不赡,何暇及私魏丑夫乎?”
成语意思形容极端忠诚。
成语出处晋 陈寿《三国志 魏志 武帝纪》:“君执大节,精贯白日,奋其武怒,运其神策。”
成语意思阙:同“缺”,不足,缺点。挽救过错,弥补不足。
成语出处《晋书·潘岳传》:“故箴规之兴,将以救过补阙,然犹依违讽喻,使言之者无罪,闻之者足以自诫。”
成语意思指弯腰曲体,屏住呼吸,一副恭谨畏葸的样子
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《论语 乡党》:“摄齐升堂,鞠躬如也,屏气似不息者。”
成语意思解下金龟换美酒。形容为人豁达,恣情纵酒。
成语出处唐 李白《李太白集 对酒忆贺监诗序》:“太子宾客贺公,于长安紫极宫一见余。呼余为谪仙人,因解金龟换酒为乐。”
成语意思比喻凶残的权臣。语本《楚辞·招魂》:“虎豹九关,啄害下人些。”
成语出处语出《楚辞·招魂》:“虎豹九关,啄害下人些。”宋·赵癯斋《买陂塘(闻掀髯)》词:“功名事,不信朝鳞暮羽。九关虎豹如许。”
成语意思匡正国事,改革敝俗。同“矫国革俗”。
成语出处《战国策 齐策六》:“矫国革俗于天下,功名可立也。”《史记 鲁仲连邹阳列传》作“矫国更俗”。司马贞索隐:“矫正国事,改更弊俗也。”
成语意思匡正国事,改革敝俗。
成语出处《战国策 齐策六》:“矫国革俗于天下,功名可立也。”司马贞索隐:“矫正国事,改更弊俗也。”
成语意思见“局高天蹐厚地”。
成语出处晋·葛洪《抱朴子·知止》:“或倡高算而受晁错之祸,或竭心力而遭吴起之害;故有跼高蹐厚,犹不免焉。”
成语意思吉光与凤凰的毛羽。比喻艺术珍品。
成语出处明·王世贞《题三吴楷法十册》:“吾所缀集,皆待诏中年以后书,真吉光凤羽,缉而成裘,后人其宝守之。”
成语意思急:快;繁:杂。形容各种乐器同时演奏的热闹情景。
成语出处唐 白居易《忆旧游》:“修娥慢脸灯下醉,急管繁弦头上催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