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意思授:给予;受:接受。旧指男女不能互相亲手递受物品。指儒家束缚男女的礼教。
成语出处《孟子·离娄上》:“淳于髡曰:‘男女授受不亲,神情民?’孟子曰:‘礼也。’”
成语意思神色:神情,态度;挠:屈,弯曲。神情无所改变
成语出处宋·李孜《纂异记·浮梁张令》:“庖人炙羊方熟,有黄衫者,据盘而走,仆夫连叱,神色不挠。”
成语意思声色:声音和脸色。说话时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
成语出处南朝·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方正》:“敦声色并厉,欲以威力便从己。”
成语意思形容光线非常暗,看不见四周围的事物。
成语出处明·凌濛初《初刻拍案惊奇》第24卷:“只听得一阵风过处,天昏地黑,鬼哭神嚎,眼前伸手不见五指,一时晕倒了。”
成语意思四时:指春夏秋冬四季;八节:指立春、春分、立夏、夏至、立秋、秋分、立冬、冬至。泛指一年四季中各节气。
成语出处唐 杜甫《狂歌行赠四兄》:“四时八节还拘礼,女拜弟妻男拜弟。”
成语意思神色:神情。神情显得没有受到惊动而十分镇定。
成语出处宋 释道原《景德传灯灵》卷十:“和尚当时被节度使抛向水中,神色不动,如今何得恁么地?”
成语意思认清时势,通达权变。
成语出处明·陶宗仪《辍耕录·汉儿字圣旨》:“若蒙圣慈,特发使命,宣示德音,开其生路,彼亦识时达变之士也,宁不以数万生灵为念乎!”
成语意思捆起手来等死。比喻遇到困难不积极想办法;坐着等失败。
成语出处《宋史 礼志十七》:“与其束手待毙,曷若并计合谋,同心戮力。”
成语意思到山上去采珍珠。比喻办事的方向、方法错误,一定达不到目的。
成语出处《后汉书·刘玄传》:“兴化致理,譬犹缘木求鱼,升山采珠。”
成语意思舍:放弃;存:保存。舍弃自己的生命去维护正义的事业
成语出处《北齐书·孙搴等传赞》:“赞曰:彦举驱驰,万高行波,元康忠勇,舍生存义。”
成语意思犹言杀身成仁。
成语出处《晋书·阎欑传》:“假令如今,吕后必谓昌已反,夷其三族,则谁敢复为杀身成义者哉。”
成语意思嗜:爱好。好杀人成了习性。形容极端凶残。
成语出处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‘孰能一之?’对曰:‘不嗜杀人者能一之。’”
成语意思生存或者死亡。常用比喻事态已经到了决定前途命运的关键时刻。亦作“生死存亡”。
成语出处春秋·鲁·左丘明《左传·定公十五年》:“夫礼,死生存亡之体也。”
成语意思生存或者死亡。形容局势或斗争的发展已到最后关头。
成语出处五代 王仁裕《开元天宝遗事》:“我婿离家不归,数岁蔑有音耗,生死存亡,弗可知也。”
成语意思小说中的常用套语。意指事情发生的速度不是记叙速度所能跟得上的。
成语出处明 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二十三回:“说时迟,那时快,武松见大虫扑来,只一闪,闪在大虫背后。”
成语意思出:去,离弃。舍弃生命
成语出处战国·卫·吕不韦《吕氏春秋·忠廉》:“忠臣亦然,苟便于主利于国,无敢辞违,杀身出生以徇之。”
成语意思残破的山河。多形容亡国后的或经过变乱后的土地景物。也比喻未被消除而剩下来的事物。
成语出处唐 杜甫《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》诗:“剩水沧江破,残山碣石开。”
成语意思身:自己;杀身:舍生;成:成全;成就;仁:仁德;儒家道德的最高准则。原指牺牲生命;成全仁德。后指为了正义事业而牺牲。
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《论语 卫灵公》:“志士仁人,无求生以害仁,有杀身以成仁。”
成语意思为正义捐弃生命而赢得美名
成语出处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范雎蔡泽列传》:“士固有杀身以成名,唯义之所在,虽死无所恨。”
成语意思形容不和谐的声音。
成语出处《鬼谷子·中经》:“是以声散伤丑害者,言必逆于耳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