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意思莫:不;还是;衷:折衷;断定;是:对。指不知哪个正确。形容各种意见都有。得不出一致的看法。
成语出处清 吴趼人《痛史》第三回:“议论纷纷,莫衷一是。”
成语意思触目:眼睛看到;惊:震惊。眼睛看到;内心感到吃惊。形容事态严重;令人震惊。也作“怵目惊心”、“惊心怵目”。
成语出处清 林则徐《颁发禁烟治罪新例告示》:“尔等更当触目惊心,如再观望迁延,以身试法,则是孽由自作,死有余辜,毋谓言之不早也。”
成语意思使聋子都受到振动和醒悟(发:开启;聩:耳聋)。比喻唤醒糊涂、麻木的人。
成语出处清 袁枚《随园诗话补遗》第一卷:“此数言,振聋发聩,想当时必有迂儒曲士以经学谈诗者。”
成语意思实:实际的成就;至:达到;名:名誉;归:到来。有了真正的学识、本领或功业,自然就有声誉。
成语出处清 吴敬梓《儒林外史》第15回:“敦伦修行,终受当事之知;实至名归,反作终身之玷。”
成语意思仆:倒下;继:跟上。前面的人倒下了;后面的紧跟上去。形容斗争的英勇壮烈。
成语出处唐 孙樵《祭梓潼神君文》:“跛马愠仆,前仆后踣。”
成语意思见“触目伤心”。
成语出处朱自清《背影》:“那知老境却如此颓唐!他触目伤怀,自然不能自己。”
成语意思释:放开。喜爱到不肯放手。
成语出处清 孙道乾《小螺庵病榻忆语》:“小暑日,王叔眉学博自武林归,以娱园主人画团扇相赠……儿起坐桃笙上,爱不释手。”
成语意思见“望其肩项”。
成语出处清·汪琬《与周处士书》:“言论之超卓雄伟,真有与诗书六艺相表里者,非后世能文章家所得望其肩项也。”
成语意思道貌:正经;严肃的外貌;岸然:高傲;严肃的样子。形容神态庄重;外貌严肃正经。现多用于讽刺故作正经表里不一的伪君子。也作“岸然道貌”。
成语出处清 蒲松龄《聊斋志异 成仙》:“道貌岸然。”
成语意思对事物的态度认真严肃(郑重:严肃认真)
成语出处清 曹雪芹《红楼梦》:“所以郑重其事,必得三日后方进门。”
成语意思随着自己的意思;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。随:听任;欲:想要。
成语出处清 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九回:“宝玉终是个不能安分守理的人,一味的随心所欲。”
成语意思色彩鲜艳繁多;非常美丽。
成语出处清 李汝珍《镜花缘》第14回:“惟各人所登之云,五颜六色,其形不一。”
成语意思形容精神饱满;容光焕发。神采:人面部的神气和光彩。奕奕:精神焕发的样子。
成语出处明 沈德符《野获编 玩具》:“细视良久,则笔意透出绢外,神采奕奕。”
成语意思形容姿态多种多样。
成语出处蒋子龙《好景门》:“食客五花八门,论服饰千姿百态,论肤色黄白都有。”
成语意思像狼虎一样吞咽东西。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的样子。
成语出处清 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34回:“有一寸见方大小,和在饭里,不上一刻工夫,狼吞虎咽,居然吃个精光。”
成语意思重:郑重。恳切话说得诚恳;有分量;心意深长。
成语出处清 洛日生《海国英雄记 回唐》:“叹别离苦况,转忘了母亲的语重心长。”
成语意思①将映在杯中的弓影误认为蛇。比喻疑神疑鬼;自相惊扰。②也可用来比喻虚幻的实际不存在的东西。也作“弓影杯蛇”。
成语出处清 黄遵宪《感事》:“金玦庞凉舍隐痛,杯弓蛇影负奇冤。”
成语意思益:更加;彰:明显。指两个人或两件事互相配合;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。
成语出处汉 王褒《圣主得贤臣颂》:“明明在朝,穆穆列布,聚精会神,相得益章。”
成语意思指意义、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。微:小;足:值得;道:谈。
成语出处清 阎尔梅《白耷山人文集》:“又好读古人书,遇古人有气谊、事功、文章者,辄慨然欣慕,其卑不足值者,心鄙夷之。”
成语意思精心忠诚;报效祖国。
成语出处《北史 颜之仪传》:“公等备受朝恩,当尽忠报国,奈何一旦欲以神器假人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