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意思椿:一种乔木;传说长寿;喻父亲;萱:萱草;传说能使人忘忧;喻母亲。大椿和萱草都很茂盛。指双亲健在。
成语出处庄周《庄子 逍遥游》:“上古有大椿者,以八千岁为春,八千岁为秋。”
成语意思存心:怀着某种心思或打算。指存着坏心眼。
成语出处清 吴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一百六回:“他不服查账,非但是有弊病,一定是存心不良的了。
成语意思赤:火红色,比喻真纯;赤心:忠心;报国:为国家效劳。旧指为帝王尽忠效劳。现亦形容赤胆忠心,为国效力。
成语出处《资治通鉴·陈纪文帝天嘉元年》:“堷大言曰:‘诸王反逆,欲杀忠良邪!尊天子,削诸侯,赤心报国,何罪之有!’”
成语意思见“拆东补西”。
成语出处唐·寒山《诗》:“虽乃得如斯,有为多患累,与道殊悬运,拆西补东尔。”
成语意思比喻无谓之重复。同“床上施床”。
成语出处宋 邵伯温《闻见前录》卷十九:“[邵雍]平生不为训解之学,尝曰:‘经意自明,苦人不知耳。屋下盖屋,床下安床,滋惑矣。’”
成语意思虚:空隙。指军事上向对方没有设施或兵力薄弱的地方进攻。也指趁着空虚或虚弱的地方侵入。也作“乘间而入”。
成语出处宋 张君房《去芨七筌》第120回:“将至所居,自后垣乘虚而入,径及庭中。”
成语意思辞:文词,言词。微:隐蔽,精深。旨:意思,目的。言词隐微而表达的意思很深远。
成语出处《梁书·刘之遴传》:“省所撰《春秋》义,比事论书,辞微旨远。”
成语意思兴冲冲地来到
成语出处《晋书·王徽之传》:“人问其故,徽之曰:‘本乘兴而来,兴尽而反,何心见安道邪?’”
成语意思檄:讨敌文书;定:平定。比喻不待出兵,只要用一纸文书,就可以降服敌方,安定局势。
成语出处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:“今大王举而东,三秦可传檄而定也。”
成语意思薪:柴;爨:烧火煮饭。称了柴草煮饭。比喻只注意小事,不从大处着眼。
成语出处《淮南子·泰族训》:“称薪而爨,数米而炊,可以治小而未可以治大也。”
成语意思犹言椎胸顿足。形容人悲痛、悔恨等时的情状。
成语出处明·贾仲名《金安寿》第三折:“蚩蚩蚩碎俺姻缘簿,忽刺八掘断俺前程路,空没乱椎胸跌足,揉腮瞪目。”
成语意思表示极为悲伤或悲愤。
成语出处《二刻拍案惊奇》卷十八:“老翁捶胸跌足道:‘眼面前错过了仙缘,悔之何及!’”
成语意思粗:粗疏。形容做事不细心;不谨慎;马马虎虎。
成语出处清 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四回:“忽然灵机一动,心中悟将过来:‘这是我粗心大意。我若不进去,他怎得出来?’”
成语意思冒险钻空子。
成语出处《新唐书·刘栖楚传》:“然其性诡激,敢为怪行,乘险抵巇,若无顾藉。‘
成语意思犹言切中窾窍。比喻叩击中节。
成语出处《老残游记》第十回:“黄龙举起磬击子来,在磬上铿铿锵锵的乱击,协律谐声,乘虚蹈隙。”
成语意思趁空子,攻虚弱。
成语出处金·王若虚《送王士衡赴举序》:“恐乘隙捣虚,瑕者毕坚,而胜负之势未可料也。”
成语意思指叹息不已。
成语出处姚雪垠《李自成》第二卷第二九章:“他[崇祯]将御案上的文书一推,不由地长嘘短叹,喃喃地自语说:‘饷呵,饷呵,没有饷的日子如何撑持?’”
成语意思吁:叹气。长声、短声不住地叹气。多为人心情烦闷、郁结不舒的表现。也作“短叹长吁”。
成语出处元 王实甫《西厢记》第一本第二折:“少可有一万声长吁短叹,五千遍捣枕捶床。”
成语意思粗:粗疏;气:人的精神状态。指做事不细心,随便马虎
成语出处宋·朱熹《朱子语类·读书法》:“去尽皮方见肉,去尽肉方见骨,终骨方见髓,使粗心大气不得。”
成语意思长声、短声不住地叹息不止
成语出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