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意思是祸是福均取决于人自身的所作所为。亦作“祸福由人”。参见“祸福同门”。
成语出处唐·杨炯《从弟去溢墓志铭》:“阴阳为道,大道无亭毒之心;祸福惟人,圣人有抑扬之教。”亭毒,养育。
成语意思偏:不正,倾斜。祸福的来临是不偏不倚的。指祸福是由人自身造成的
成语出处明·无名氏《锁白猿》第四折:“果然道祸福无偏,善恶相连,则为你昧己瞒心,因此上惹罪招愆。”
成语意思见“化腐成奇”。
成语出处战国·宋·庄周《庄子·知北游》:“臭腐复化为神奇,神奇复化为臭腐。”
成语意思指人过分谦虚
成语出处《尹文子·大道上》:“齐有黄公者,好谦卑。有二女,皆国色。”
成语意思晋陶潜《搜神后记》卷一:“丁令威,本辽东人,学道于灵虚山。后化鹤归辽,集城门华表柱。时有少年,举弓欲射之。鹤乃飞,徘徊空中而言曰:‘有鸟有鸟丁令威,去家千年今始归。城郭如故人民非,何不学仙冢垒垒。’遂高上冲天。”后常用“鹤归华表”感叹人世的变迁。
成语出处晋·陶潜《搜神後记》卷一:“丁令威,本辽东人,学道于灵虚山。後化鹤归辽,集城门华表柱。时有少年,举弓欲射之。鹤乃飞,徘徊空中而言曰:‘有鸟有鸟丁令威,去家千年今始归。城郭如故人民非,何不学仙冢垒垒。’遂高上冲天。”
成语意思庚、癸:军粮的隐语。原是军中乞粮的隐语。后指向人借钱。
成语出处《左传·哀公十三年》记载:春秋时吴王夫差与晋、鲁等国会盟,吴大夫申叔仪向鲁大夫公孙有山氏乞粮。回答说:“梁则无矣,粗粮有之,若登首山以呼,曰:‘庚癸乎!’则诺。”
成语意思指日落时由于反射作用而天空中短时发亮。比喻人死前精神突然兴奋。也比喻事物灭亡前夕的短暂兴旺
成语出处元 杨暹《刘行首》第三折:“阳台雾锁,楚岫云遮,弃死归生,回光返照。”
成语意思挥舞兵器,赶回太阳。比喻排除困难,扭转危局。
成语出处《淮南子·览冥训》:“鲁阳公与韩构难,战酣日暮,援戈而伪(挥)之,日为之反三舍。”
成语意思挥:又作“?”,舞动。戈:古代的一种兵器。将戈一挥,可以使西下的太阳回转过来。①比喻留连光景,希望白天能够延长。②后常用以形容有能够排除困难,扭转危局的雄才大略。亦作“探戈反日”、“探戈回日”、“挥戈退日”、“鲁戈回日”、“鲁阳探戈”。
成语出处蔡东藩《民国通俗演义》第85回:“既同处厝火积薪之会,当励挥戈返日之忠。”
成语意思比喻诗文活用古人之意,推陈出新
成语出处宋 释惠洪《冷斋夜话 换骨夺胎法》:“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,谓之换骨法;窥入其意而形容之,谓之夺胎法。”
成语意思包容一切。
成语出处清·戴名世《〈野香亭诗集〉序》:“先生于书,无所不读,函盖充周,不见涯涘。”
成语意思见“含垢匿瑕”。
成语出处《世说新语·德行》“未尝见其喜愠之色”刘孝标注引《嵇康别传》:“康性含垢藏瑕,爱恶不争于怀,喜怒不寄于颜。”
成语意思见“黄冠草服”。
成语出处曹亚伯《武昌起义·宣布满清罪状檄》:“黄冠草履之民,谁无尊亲之血气;四海九州之内,何非故国之山河。”
成语意思本谓应有包容的气量,后转用以指包容坏人坏事。
成语出处左丘明《左传 宣公十五年》:“谚曰:‘高下在心,川泽纳污,山薮藏疾,瑾瑜匿瑕。国君含垢。’”
成语意思粗劣的衣着。借指平民百姓。有时指草野高逸。
成语出处明·唐顺之《与洪方洲郎中书》:“而所谓磊落超脱者,往往出于黄冠草服之间。”
成语意思犹言隳肝沥胆。
成语出处唐·张九龄《与李侍御书》:“惟教义之所矜,乃讥嫌之见及。恨不能隳肝尝胆,徇知己以求申。”
成语意思指深夜。
成语出处清 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七回:“有好差使派了别人;这样黑更半夜送人,就派我,没良心的忘八羔子!”
成语意思同“含垢忍耻”。
成语出处明·袁宏道《广庄·人间世》:“使诸君子有一毫道理不尽,我根潜伏,恶能含垢包羞,与世委蛇若此?”
成语意思扞:绝;格:坚硬;扞格:相互抵触,格格不入。过于坚硬而难于深入。形容彼此意见完全不合。
成语出处《礼记·学记》:“发然后禁,则扞格而不胜。”郑玄注:“扞:坚不可入之貌。”
成语意思扞格:互相抵触,格格不入。固执成见,不能变通
成语出处清·李宝嘉《文明小史》第一回:“其余十八行省,那一处不是执迷不化,扞格不通呢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