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意思指有密切的利害关系。
成语出处《周礼·夏宫·职方氏》:“周知其利害。”
成语意思比喻力量强大的双方相搏斗。
成语出处西汉 刘向《战国策 秦策二》:“虎者,戾虫;人者,甘饵。今两虎诤人而斗,小者必死,大者必伤。”
成语意思原来比喻诗的风格典雅。后比喻经受失败而无怨忿。
成语出处唐·司空图《诗品·典雅》:“眠琴绿阴,上有飞瀑。落花无言,人淡如菊。”
成语意思犹随机应变。
成语出处唐·韦应物《弹棋歌》:“履机乘变安可当,置之死地翻取强。”
成语意思读断经书文句,明察圣贤志向。
成语出处《礼记·学记》:“一年视离经辨志,三年视敬业乐群,五年视博习亲师,七年视论学取友,谓之小成。”
成语意思屡:多次;鲜:新奇。多次见到就不觉得新奇了。也作“数(shuò;屡次)见不鲜。”
成语出处鲁迅《而已集 略谈香港》:“第二条是‘搜身’的纠葛,在香港屡见不鲜。”
成语意思形容数量多,见怪不怪
成语出处
成语意思醴酒:甜酒。置酒宴请宾客时不再为不嗜酒者准备甜酒。比喻待人礼貌渐衰。
成语出处《汉书·楚元王传》:“可以逝矣!醴酒不设,王之意怠,不去,楚人将钳我于市。”
成语意思高兴到极点时,发生使人悲伤的事。
成语出处《史记 滑稽列传》:“酒极则乱,乐极则悲,万事尽然,言不可极,极之而衰。《淮南子 道应训》:“夫物盛而衰,乐极则悲。”
成语意思犹言乐极生悲。
成语出处唐·陈鸿《长恨歌传》:“自南宫迁于西内,时移事去,乐尽悲来。”
成语意思指见到不平的事
成语出处茅盾《霜叶红似二月花》:“我不过路见不平,说几句气话罢哩!”
成语意思同“乐极则悲”。
成语出处宋·张君房《云笈七签》卷八十三:“夫有死必有生,有生必形亏。亏盈盛衰,物之常理日中则移,月满则亏。乐极悲来,物盛则衰。有生死是天地人之常数也。”
成语意思比喻处境困苦窘迫。
成语出处清·龚自珍《西域置行省议》:“自乾隆末年以来,官吏士民,狼艰狈蹶,不士、不农、不工、不商之人,十将五六。”
成语意思多次教育,仍不改正。
成语出处
成语意思屡:多次;一次又一次;教:教育。经过多次教育;仍然不改正。也作“累教不改”。
成语出处明 沈德符《野获编 戮子》:“嘉靖末年,新郑故都御史高捷,有子不才,屡戒不俊,因手刃之。”
成语意思乐:快乐。欢乐过度就会招致悲哀的事情
成语出处唐·张鷟《游仙窟》:“有同必异,自昔攸然;乐极哀生,古来常事。”
成语意思犹言乐极生悲。
成语出处唐·张鷟《游仙窟》:“有同必异,自昔攸然;乐尽哀生,古来常事。”
成语意思同“乐极则悲”。
成语出处晋·陶潜《闲情赋》:“悲乐极以哀来,终推我而辍音。”
成语意思《汉书·郊祀志上》:“黄帝采首山铜,铸鼎于荆山下。鼎既成,有龙垂胡涘下迎黄帝。黄帝上骑,群臣后宫从上龙七十馀人,龙乃上去……百姓卬望黄帝既上天,乃抱其弓与龙涘号。”后因以“龙胡之痛”指丧亲之痛。
成语出处《汉书·郊祀志上》:“黄帝采首山铜,铸鼎于荆山下。鼎既成,有龙垂胡涘下迎黄帝。黄帝上骑,群臣后宫从上龙七十馀人,龙乃上去……百姓卬望黄帝既上天,乃抱其弓与龙涘号。”
成语意思麟的角,凤的毛。比喻稀有而又难得之人才或事物。
成语出处元·王逢《奉寄兀颜子忠廉使》诗:“君侯素是骨鲠臣,麟角凤毛为世珍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