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意思见“冒天下之大不韪”。
成语出处《清史稿·礼志二》:“严谕集议,尚未裁决遵行,则后人孰肯冒大不韪?”
成语意思谓树木枝端粗大,必折其干。喻下属权重,危及上级。
成语出处《左传·昭公十一年》:“末大必折,尾大不掉,君所知也。”
成语意思漫:随意;不稽:没有根据。随便乱说,荒诞不实,没有根据
成语出处宋·洪迈《容斋随笔·史记世次》:“其为漫诞不稽,无足疑者。”
成语意思睹:看。眼睛很大却看不见东西。形容徒具形式
成语出处战国·宋·庄周《庄子·山木》:“此何鸟哉?翼殷不逝,目大不睹,蹇裳躩步,执弹而留之。”
成语意思犹尾大不掉。比喻部属势力强大,难以驾驭。
成语出处唐·柳宗元《封建论》:“得非诸侯之盛强,末大不掉之咎欤?”
成语意思弭:平息;安:稳定。平息盗贼,稳定民生
成语出处清·吴敬梓《儒林外史》第34回:“像这盗贼横行,全不肯讲究一个弭盗安民的良法。”
成语意思形容只要肯下功夫,再难的事也能成
成语出处清·李渔《闲情偶寄·颐养·止忧》:“人非铁石,奚堪磨杵作针;寿岂泥沙,不禁委尘入土。”
成语意思蛮:蛮氏;触:触氏。《庄子》中的在蜗牛两角的两个小国,因细小的缘故而引起的争端
成语出处战国·宋·庄周《庄子·则阳》:“有国于蜗之左角者,曰触氏,有国于蜗之右角者,曰蛮氏。时相与争地而战,伏尸数万,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。”
成语意思莫:无;甚:严重,超过。没有什么能超过这个的了
成语出处《魏书》:“损败风化,渎乱情礼,莫此之甚。”
成语意思母亲慈祥爱子,子女孝顺父母,是封建社会所提倡的道德风范。
成语出处《尚书·康诰》:“天惟与我彝。”孔传:“天与民五常,使父义、母慈、兄友、弟恭、子孝。”
成语意思此:代词;指敌人;朝食:吃早饭。意思是消灭了这伙敌人再吃早饭。表示消灭敌人的急切心情或对敌人的仇恨蔑视。
成语出处先秦 左丘明《左传 成公二年》:“齐侯曰:‘余姑翦灭此而朝食!’”
成语意思芒刺:谷类壳上的细刺。好像有芒刺扎在身上。形容心中内心惶恐,坐立不安
成语出处柳青《创业史》第13章:“他觉得那个姓周的在背后盯住他,使他有如芒刺在身,脊梁骨痒痒,可又不敢回头。”
成语意思事物以主人所称之名为名。
成语出处《榖梁传·桓公二年》:“孔子曰:‘名从主人,物从中国。’”
成语意思芒刺:谷类壳上的细刺。好像有芒刺扎在身上。形容心中内心惶恐,坐立不安
成语出处前蜀·杜光庭《杨鼎校书本命本樵词》:“常怀再造之恩,未答自天之泽,兢忧度日,芒刺在躬。”
成语意思比喻好名声永远流传。
成语出处《吴越春秋 勾践伐吴外传》:“声可托于弦管,名可留于竹帛。”
成语意思芒刺:谷类壳上的细刺。好像有芒刺扎在背上。形容心中惶恐不安、坐卧不宁。
成语出处东汉 班固《汉书 霍光传》:“宣帝始立,谒见高庙,大将军光从骖乘,上内严惮之,若有芒刺在背。”
成语意思蛮触:蛮氏、触氏,《庄子》寓言中的在蜗牛两角的两个小国。因细小的缘故而引起的争端。
成语出处《庄子·则阳》:“有国于蜗之左角者,曰触氏,有国于蜗之右角者,曰蛮氏。时相与争地而战,伏尸数万,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。”
成语意思见“谬采虚声”。
成语出处梁启超《致伍秩庸星使书》:“自惟庸陋,靡所取裁,顾承过爱,谬采虚誉。”
成语意思同“目瞪口呆”。
成语出处郁达夫《迟桂花》:“我那忠厚老实的娘……一听了媒人的这一番说话,目瞪口僵,立刻就滚下了几颗眼泪来。”
成语意思瞪:眼睛发愣;哆:张口的样子。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。形容吃惊的样子
成语出处宋·洪迈《夷坚丁志·荆山客邸》:“翻揭席荐,无所见而出,面色如墨,目瞪口哆,不能复言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