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意思没有一点仁义
成语出处明·冯梦龙《警世通言》第二卷:“似你这般没仁没义的,死了一个,又讨一个,出了一个,又纳了一个。”
成语意思犹言不分白天夜晚。
成语出处冰心《姑姑》:“我希望她遇见一位煞神般的婆婆,没日没夜的支使欺负她,才给我出这口气!”
成语意思脸盘白白的、圆圆的像满月一样。形容相貌白净丰满而有神采。
成语出处《敦煌变文集·维摩诘经讲经文》:“其相貌也,面如满月,目若青莲。”
成语意思佛经故事;传说几个盲人各自抚摸大象的身体;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所摸到的一部分就是大象;因此各人所说不一;争论不休。比喻以一点代替全面;看问题片面。
成语出处宋 释道原《景德传灯录 洪进禅师》:“有僧问:‘众盲摸象,各说异端,忽遇明眼人又作么生?’”
成语意思连日连夜,夜以继日。
成语出处南朝·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赏誉》:“遂留共语,弥日累夜。”
成语意思形容人马熙攘。
成语出处元·揭傒斯《居庸行》:“关门两向当天开,马如流水车如雷。”
成语意思仿佛隔了久远的年代
成语出处清 冯桂芬《致李伯相书》:“距今只二十余年,惟以工员四散,军兴多故,遂邈如旷世,知之者绝少。”
成语意思同“面如土色”。
成语出处清·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西湖主》:“既而斜日西转,眺望方殷,女子坌息急奔而入,曰:‘殆矣!多言者泄其事于王妃,妃展巾抵地,大骂狂伧,祸不远矣!’生大惊,面如灰土,长跽请教。”
成语意思同“邈若山河”。
成语出处清·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鲁公女》:“今近在咫尺,而邈若河山,恨何如也!”
成语意思染:沾上。身体挨上黄沙。指死亡
成语出处明·洪楩《清平山堂话本·张子房慕道记》:“倘若大限来到,身归泉世,命染黄沙,如何留得?”
成语意思《书·武成》:“乃偃武修文,归马于华山之阳,放牛于桃林之野,示天下弗服。”后因以“马入华山”表示天下太平,不再打仗。
成语出处《书·武成》:“乃偃武修文,归马于华山之阳,放牛于桃林之野,示天下弗服。”
成语意思毛:粗率,急躁。形容十分焦急
成语出处杜鹏程《保卫延安》第五章:“周大勇心里毛热火辣地发躁。”
成语意思形容奇异怪诞之极。
成语出处明·可观道人《序》:“墨憨氏补辑《新平妖传》,奇奇怪怪,邈若河汉,海内惊为异书。”
成语意思原比喻只是外表好看。后形容男子长相漂亮。
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陈丞相世家》:“平虽美大夫,如冠玉耳,其中未必有也。”
成语意思比喻男子徒有其表。也形容男子的美貌
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陈丞相世家》:“绛侯、灌婴等咸谗陈平曰:‘平虽美丈夫,如冠玉耳,其中未必有也。’”
成语意思形容人马熙熙攘攘的景象
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《后汉书 皇后纪上 明德马皇后》:“见外家问起居者,车如流水,马如游龙。”
成语意思持平一致。
成语出处
成语意思眼睛象一对悬挂的珠子。形容眼睛明亮有光彩。
成语出处《汉书 东方朔传》:“臣朔年二十二,长九尺三寸,目若悬珠,齿若编贝。”
成语意思比喻生命垂危
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36回:“吾今命若悬丝,专望救援。”
成语意思失明的人骑着瞎了眼的马。比喻处于极端危险的境况中。也比喻乱闯瞎撞;非常危险。
成语出处南朝 宋 刘义庆《世说新语 排调》:“盲人骑瞎马,夜半临深池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