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意思盖:遮盖,掩盖。指人马或暴风雪及飞砂走石等铺天盖地。形容来势迅猛浩大
成语出处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一回:“汉军大败,后面漫山塞野,黄巾盖地而来,旗上大书‘天公将军’。”
成语意思公道:公正的原则或道理。公正的道理得到显扬,正义得到伸张
成语出处明·天然痴叟《石点头·侯官县烈女歼仇》:“郡中缙绅、耆老、邻里,公书公呈,一齐并进,公道大明。”
成语意思狗窦:狗洞。嘲笑人缺牙齿
成语出处南朝·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排调》:“张吴兴年八岁,亏齿。先达……戏之曰:‘君口中何为开狗窦?’张应声答曰:‘正使君辈从此中出入。’”
成语意思肝胆:比喻关系密切;楚越:春秋时两个诸侯国,虽土地相连,但关系不好。比喻有着密切关系的双方,变得互不关心或互相敌对。
成语出处庄周《庄子 德充符》:“自其异者视之,肝胆楚越也;自其同者视之,万物皆一也。”
成语意思原意是独生子因溺爱,助长了骄气,父母反受其害。后比喻无依无靠的人请求别人的援助。
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《后汉书 循吏传 仇览》李贤注引谢丞《后汉书》:“孤犊触乳,骄子骂母。”
成语意思关:函谷关。函谷关以东的地区,民风好文,多出宰相;函谷关以西的地区,民风好武,多出将帅。
成语出处《晋书·姚兴载记》:“古人有言,关东出相,关西出将,三秦饶儁佚异,汝异多奇士。”
成语意思割让土地,臣服于对方。
成语出处明·冯梦龙《古今小说·游酆都胡母迪吟诗》:“若放我南归,愿为金邦细作,饶幸一朝得志,必当主持和议,使南朝割地称臣。”
成语意思扛:双手举起。拔起大山,举起重鼎。形容力气很大。
成语出处《史记 项羽本纪》:“力能扛鼎,才气过人。又:“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,自为诗曰:'力拔山兮气盖世,时不利兮骓不逝。'”
成语意思陈调不再弹。比喻过时的东西不受欢迎。
成语出处唐·刘长卿《听弹琴》诗:“泠泠七弦上,静吹松风寒。古调虽自爱,今人多不弹。”
成语意思怪诞:离奇古怪;不经:不合常理。指言语奇怪荒唐,不合常理。
成语出处明 凌濛初《原序》:“有如《西游》一记,怪诞不经,读者皆知其谬。”
成语意思怪异荒诞,不合常理。
成语出处宋·张世南《游宦纪闻》卷四:“且神仙、方技,秘怪之事,书传所记,从古有之。然诡诞不经,无补世教。”
成语意思就:成。高者无力得到,低者又不屑迁就。形容求职或婚姻上的两难处境
成语出处明·冯梦龙《喻世明言》第27卷:“因此高低不就,把女儿直挨到一十八岁,尚未许人。”
成语意思见“高才远识”。
成语出处《隋唐演义》第七六回:“[上官昭容]果是高才卓识,即沈宋二人,尚且服其公明,何况臣等。”
成语意思干城:盾牌和城墙,比喻捍卫者。指保卫国家的大将。
成语出处《诗经·周南·兔罝》:“纠纠武夫,公侯干城。”《孔丛子·居卫》:“今君处战国之世,选爪牙之士,而以二卵焉弃干城之将,此不可使闻于邻国者也。”
成语意思垂:流传;竹帛:古代写字用的竹简和白绢,借指典籍史册。建立伟大功勋,名载青史
成语出处战国·卫·吕不韦《吕氏春秋·情欲》:“故使庄王功迹著乎竹帛,传乎后世。”
成语意思毛笔的别名
成语出处唐·韩愈《毛颖传》:“秦皇帝使恬赐之汤沐,而封诸管城,号曰‘管城子’。”
成语意思干:空。比喻空作许诺,不肯实施,不肯给人以实惠
成语出处老舍《离婚》:“干打雷不下雨是没有什么作用的。”
成语意思建筑气派,设备华美的宫殿。
成语出处唐·王勃《滕王阁序》:“桂殿兰宫,列风峦之体势。”
成语意思绠:汲水用的绳子;汲:从井里打水。吊桶的绳子短,打不了深井里的水。比喻能力薄弱,难以担任艰巨的任务。
成语出处先秦 庄周《庄子 至乐》:“褚小者不可以怀大,绠短者不可以汲深。”
成语意思犹绠短汲深。比喻能力薄弱,难以担任艰巨的任务。
成语出处南朝 宋 谢灵运《陇西行》:“柱小倾大,绠短绝泉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