圆舞曲
- 词语读音
- yuán wǔ qǔ
- 词语注音
- ㄩㄢˊ ㄨˇ ㄑㄩˇ
- 繁体字形
- 圓舞曲
基本解释
圆舞曲 圆舞曲(Waltz),有时音译为“华尔兹”,起源于奥地利和德国的连德勒舞,18世纪后半叶用于社交舞会,19世纪开始流行于西欧各国,它采用3/4拍,强调第一拍上的重音,旋律流畅,节奏明显,伴奏中每小节仅用一个和弦,由于舞蹈时需由两人成对旋转,因而被称为圆舞曲。
词语解释
基本解释
圆舞曲 yuánwǔqǔ
[waltz] 主要为音乐会演出用的3/4拍的器乐、交响乐或声乐的乐曲
辞典解释
圆舞曲yuán wǔ qǔㄩㄢˊ ㄨˇ ㄑㄩˇ
一种每节三拍的舞曲。源于奥国乡间的蓝特舞曲,起初被视为粗俗舞曲,十七、八世纪流行维也纳宫廷后,旋律速度加快,十九世纪以后风靡全欧洲。以史特劳斯父子、萧邦、柴可夫斯基等人的作品最有名。
也称为「华尔滋舞曲」。
网络解释
圆舞曲
圆舞曲(Waltz),有时音译为“华尔兹”,起源于奥地利和德国的连德勒舞,18世纪后半叶用于社交舞会,19世纪开始流行于西欧各国,它采用3/4拍,强调第一拍上的重音,旋律流畅,节奏明显,伴奏中每小节仅用一个和弦,由于舞蹈时需由两人成对旋转,因而被称为圆舞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