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意思灭:消灭。消灭私念,一心为公
成语出处唐·元稹《崔倰授尚书户部侍郎制》:“辟名用物者逃无所入,灭私奉公者得以自明。”
成语意思扪:按。一面捺着虱子,一面谈着。形容谈吐偷窃,无所畏忌。
成语出处《晋书·王猛传》:“桓温入关,猛被褐而诣之,一面谈当世之事,扪虱而言,旁若无人。”
成语意思扪:摸。一面用手捉虱子,一面谈话。形容不拘细节,随便谈话。亦作“扪虱而谈”、“扪虱倾谈”。
成语出处唐·房玄龄《晋书·王猛传》:“桓温入关,猛被褐而诣之,一面谈当世之事,扪虱而言,旁若无人。”
成语意思用眼睛吃,用耳朵看。比喻颠倒错乱。
成语出处宋·司马光《迂书·官失》:“世之人不以耳视而目食者,鲜矣。”
成语意思睡梦中也在想念。形容思念之甚。
成语出处《醒世悟言 李玉英狱中讼冤》:“且说那禁子贪爱玉英容貌,眠思梦想,要去奸他。”
成语意思不三不四,行为不端正
成语出处明·凌濛初《初刻拍案惊奇》第31卷:“还有几个没三没四帮闲的,专一在街上寻些空头事过日子。”
成语意思到处都是。形容非常多
成语出处元·郑光祖《蟾宫曲》:“见满山满谷,红叶黄花。”
成语意思比喻人境遇穷困,就会显得精神不振的样子。
成语出处宋 释普济《五灯会元 五祖法演禅师》:“问祖意教意,是同是别,师曰人贫智短,马瘦毛长。”
成语意思一根麦长两个穗。比喻年成好,粮食丰收。
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《后汉书 张堪传》:“百姓歌曰:‘桑无附枝,麦穗两岐。张君为政,乐不可支。’”
成语意思冥:深沉;苦:尽力地;用心地。冥思:深沉地考虑。深沉而费心地思索。多形容不作实地调查研究单凭主观想象而绞尽脑汁地想象问题。
成语出处明 胡应麟《诗薮 外编二》:“谢灵运诸佳句,多出深思苦索。”
成语意思指粗略行事,走马看花
成语出处明 天然痴叟《石点头 玉箫女再世玉杯缘》:“分明马上看花,但过眼即忘,何尝在意。”
成语意思书:书写,记载;锦轴:史书。把名字留在史书上
成语出处《神童诗·劝学》:“遗子黄金宝,何如教一经,姓名书锦轴,朱紫佐朝廷。”
成语意思面:当面;授:教;传授;机宜:适应时机的对策、办法。当面教给应采取的机密的对策或措施。
成语出处宋 苏轼《与孙子思七首》:“书四纸,并药方驰上方,须面授其秘也。”
成语意思比喻名声极大。
成语出处《史记·陆贾列传》:“陆生以此游汉廷公卿间,名声籍甚。”
成语意思乌鸦变白,马头生角。比喻不能实现之事
成语出处《燕丹子》上卷:“燕太子丹质于秦,秦王遇之无礼,不得意,欲求归。秦王不听,谬言曰:‘令乌白头,马生角,乃可许耳。’”
成语意思黄粱:粟米。比喻美好的愿望如同梦幻一样
成语出处明·无名氏《鸣凤记·林公避兵》:“只见他一似宰予昼寝,孟轲隐几,梦熟黄粱,庄周梦蝶正颠狂,周公事业成何望!”
成语意思犹销声匿迹。
成语出处《南史·萧修传》:“修静恭自守,埋声晦迹。”
成语意思对着山海盟誓,指男女相爱坚贞不屈
成语出处元 王实甫《四块玉》:“他若是背义忘恩寻罪责,我将这盟山誓海说的明白。”
成语意思慎:谨慎。奖赏严明,处罚慎重
成语出处汉·荀悦《汉纪·文帝纪》:“兴利除害,明赏慎罚,直言极谏,补主之过。”
成语意思风景优美的著名河山。
成语出处《晋书 孙统传》:“居职不留心碎务,纵意游肆,名山胜川,靡不穷究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