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意思同“漫山遍野”。
成语出处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41回:“操大怒曰:‘诸葛村夫,安敢如此!’催动三军,漫山塞野,尽至新野下寨。”
成语意思指著作。
成语出处王西彦《乡下朋友》:“庄道耕就一直躲在文化中心大城市,专心于名山事业。”
成语意思见“名山胜川”。
成语出处明·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第14卷:“从来天子建都之处,人杰地灵,自然名山胜水,凑着赏心乐事。”
成语意思名士:有名的人;夙儒:有学问的人。知名人士和老学者
成语出处《新唐书·萧复传》:“复衣垢弊,居一室,学自力,非名士夙儒不与游。”
成语意思形容智谋无穷,善于洞察形势,计策得当。
成语出处宋·赵佶《念奴娇》:“妙算神机,须信道,国手都无勍敌。”
成语意思手眼并用,怎么想就怎么用。也比喻语言文字的意义双关,意在言外。
成语出处三国魏·稽康《赠兄弟才公穆入军》诗:“目送归鸿,手挥五弦,俯仰自得,游心太玄。”
成语意思昧:冒。闻:使听到。冒着死罪来禀告您。表示谨慎惶恐。
成语出处《史记 赵世家》:“老臣贱息舒祺,最少,不肖,而臣衰,窃爱怜之,愿令得补黑衣之数,以卫王宫。昧死以闻!”
成语意思比喻排挤好人。
成语出处宋·岳珂《桯史·鹦鹉谕》:“至今蜀人谈谑,以排根善类者为‘猫噬鹦鹉’。”
成语意思用眼睛、用下巴指使人。形容自命尊贵,摆大架子。
成语出处《新唐书 王翰传》:“家畜声伎,目使颐令,自视王侯,人莫不恶之。”
成语意思指面部的细微表情
成语出处明·凌濛初《二刻拍案惊奇》第14卷:“若说是无情,如何两次三番许我会面,又留酒,又肯相陪?若说是有情,如何眉梢眼角,不见些光景?”
成语意思谓东归;返回。语本《左传·襄公十四年》:“栾黡曰:‘晋国之命,未是有也。余马首欲东。’乃归。”杨伯峻注:“秦兵在西,东则归矣。”
成语出处语出《左传·襄公十四年》:“栾黡曰:’晋国之命,未是有也。余马首欲东。’乃归。”杨伯峻注:“秦兵在西,东则归矣。”
成语意思脸上皮肤如同靴皮。形容满脸皱纹。
成语出处宋·欧阳修《归田录》卷二:“田元均为人宽厚长者,其在三同,深厌干请者,虽不能从,然不欲峻拒之,每温颜强笑之,尝谓人曰:‘作三司使数年,强笑多矣,直笑得面似靴皮。’”
成语意思瞒:隐瞒实情。又欺骗又暗中捣鬼
成语出处元·杨景贤《西游记》第二本第十出:“这厮瞒神唬鬼,钢筋铁骨,火眼金睛。”
成语意思谓表面上是一套,心底里又是一套,表里不一。
成语出处明·许仲琳《封神演义》第59回:“从来人面是心非,如何保得到底!”
成语意思名声和实际一致。
成语出处汉 路粹《为曹公与孔融书》:“昔国家东迁,文举盛叹鸿豫名实相副,综达经学,出于郑玄,又明《司马法》。”
成语意思名声或名称和实际一致。
成语出处三国 曹操《与王修书》:“君澡身澡德,流声本州,忠能成绩,为世美谈,名实相符,过人甚远。”
成语意思睡卧于霜雪之中。形容在外劳苦。
成语出处元·关汉卿《哭存孝》第二折:“我也曾苦征恶战,眠霜卧雪,多有功勋。”
成语意思谓终身不为人知。
成语出处西汉·司马迁《感士不遇赋》:“没世无闻,古人唯耻。”
成语意思徒:同类。与树木石头为伴。指寄情山水,不问世事
成语出处《新唐书·柳宗元传》:“用是更乐暗默,与木石为徒,不复致意。”
成语意思漫:满;彻:透。满山遍野,形容众多而密集
成语出处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49回:“隔江炮响,四下火船齐到,但见三江面上,火逐风飞,一派通风,漫天彻地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