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意思虚心听取谏议
成语出处元 金仁杰《追韩信》第一折:“为我王纳谏如流,因此上丞相奏准。”
成语意思匿:隐藏起来,不让人知道;潜:隐藏。躲藏起来,不露形迹。
成语出处元 高文秀《黑旋风》第一折:“我只是吞声忍气,匿迹潜形。”
成语意思能就自身打比方。比喻能推己及人,替别人着想。
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《论语 雍也》:“夫仁者,已欲立而立人,已欲达而达人。能近取譬,可谓仁之方也已。”
成语意思捻:通“捏”。手脚动作放轻。形容行动小心轻捷
成语出处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四回:“门子只得捻脚捻手,把栓拽了,飞也似闪入房里躲了。”
成语意思放轻手脚走路,动作小心翼翼的样子。
成语出处明 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二十一回:“唐牛儿捏脚捏手,上到楼上。”明 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卷十三:“分付已毕,太尉便同一人过去,捏脚捏手,轻轻走到韩夫人窗前。”
成语意思宁做玉器被打碎,不做陶器得保全。比喻宁愿为正义而死,不愿苟全性命。
成语出处《北齐书·元景安传》:“大丈夫宁可玉碎,不能瓦全。”
成语意思宁:宁愿。宁愿相信它有,不可相信它没有。指做事要有充分的准备
成语出处元·无名氏《盆儿鬼》楔子:“那先生都叫他做贾半仙,宁可信其有,不可信其无,孩子去意已决。”
成语意思宁:宁愿。宁愿相信它有
成语出处元·无名氏《盆儿鬼》楔子:“那先生都叫他做贾半仙,宁可信其有,不可信其无,孩子去意已决。”
成语意思囊括:把全部包罗在内。指完全包罗在内,无所遗漏
成语出处明·冯惟敏《仙桂引》:“喜则喜空洞能容,为则为囊括无遗。”
成语意思讷口:不善于说话。不善言谈,说话不多。
成语出处《史记·李将军列传》:“广讷口少言,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,射阔狭以饮。”
成语意思囊括:比喻统统包罗在内。指统一全国。
成语出处汉·贾谊《过秦论》:“秦孝公据殽函之固,拥雍州之地,君臣固守,以窥周室,有席卷天下、包举宇内、囊括四海之意,并吞八荒之心。”
成语意思囊:口袋。口袋里什么也没有;像水洗过了似的。形容一个钱都没有;非常贫穷。
成语出处明 冯梦龙《警世通言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》:“但教坊落籍,其费甚多,非千金不可,我囊空如洗,如之奈何?”
成语意思弄口:逞巧辩,搬弄是非;鸣:发声。掉弄口舌。指巧言辩饰或挑拔是非。
成语出处南朝梁·任昉《奏弹范缜》:“弄口鸣舌,只足饰非。”
成语意思纳:穿;屦:鞋;踵:脚后跟;决:破裂。穿上鞋子,破了后跟。形容衣着褴褛。
成语出处《庄子·让王》:“三日不举火,十年不制衣,正冠而缨绝,捉衿而肘见,纳屦而踵决。”
成语意思春秋时,宁戚很穷,想见齐桓公而出仕,一天,乘桓公出城迎客的机会,在车下喂牛,“扣牛角疾歌”。桓公闻而赞其为“非常人”,命后车载之,拜为上卿。见《吕氏春秋·举难》、《晏子春秋·问下二》。汉刘向《说苑·尊贤》亦载此事。后以“牛角之歌”、“牛下歌”为穷士自求用
成语出处春秋时,宁戚很穷,想见齐桓公而出仕,一天,乘桓公出城迎客的机会,在车下喂牛,“扣牛角疾歌”。桓公闻而赞其为“非常人”,命后车载之,拜为上卿。见《吕氏春秋·举难》、《晏子春秋·问下二》。汉·刘向《说苑·尊贤》亦载此事。
成语意思驽:劣马;蹇:跛驴。用劣马或跛驴拉的车子。比喻能力低下
成语出处东汉·班固《汉书·叙传上》:“驽蹇之乘,不骋千里之途。”
成语意思隐:隐藏。隐藏形迹,不使人知。
成语出处元 高文秀《黑旋风》第一折:“那厮口内顽涎望着我面上零,再不和他亲折征,我只是吞声忍气,匿迹潜形。”
成语意思见“鸟散鱼溃”。
成语出处《旧唐书·契宓何力传》:“贼非有城郭,逐水草以为生,若不袭其不虞,便恐鸟惊鱼散。”
成语意思溃:溃散。象鸟惊飞,象鱼溃散而逃。形容军队因受惊扰而乱纷纷地四下溃散。
成语出处《隋书 杨玄感传论》:“民为凋尽,徭戍无期,率土之心,鸟惊鱼溃。”
成语意思像鸟、鱼那种受惊的样子。
成语出处明·张居正《答蜀中开府谭二华书》:“其民犷悍易动,大抵绥之则靖,扰之则乱,怠则顿网诡衔,急则鸟惊鱼骇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