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意思屈:弯曲;伸:伸直。能弯曲也能伸直。指人根据环境变化的需要既能忍受委屈;又能挺直腰板;施展抱负。
成语出处《周易 系辞下》:“尺蠖之屈,以求信也;龙蛇之蛰,以存身也。”
成语意思纳:接纳;录:录用。接纳录用有奇异才能的人
成语出处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29回:“今吾孙将军亲贤礼士,纳奇录异,世所罕有。”
成语意思见“弄巧成拙”。
成语出处明·程登吉《幼学琼林》第二卷:“西子捧心,愈见增妍;丑妇效颦,弄巧反拙。”
成语意思轻的重的都要拿。谓要干的活很多。
成语出处元·无名氏《刘弘嫁婢》第二折:“怎下的着他拈轻掇重,可便扫床也波叠被。”
成语意思同“蹑蹻檐簦”。
成语出处明·张煌言《徐允岩诗序》:“迄延平王兵衄于金陵城下,余提孤军走英霍山。徐子蹑蹻担簦,章皇山泽中。”
成语意思形容愤怒到了极点
成语出处明·无名氏《精忠记·赴难》:“我怒气冲霄,恨秦桧专权宠。”
成语意思呈:显示;乖:机警。指卖弄乖巧,耍小聪明
成语出处元·无名氏《黄鹤楼》第三折:“你若是弄巧呈乖,我着你须臾间除鳞切尾。”
成语意思怒气直冲天际。形容愤怒到了极点。
成语出处元 杨显之《潇湘雨》四:“只落口嗔嗔忿忿,伤心切齿,怒气冲天。”
成语意思指来来往往
成语出处唐 杜牧《汉江》:“南去北来人自老,夕阳长送钓船归。”
成语意思粘:粘贴。比喻人固执呆板
成语出处宋·罗大经《鹤林玉露》第十卷:“此理本常理,但异端说得粘皮着骨。”
成语意思见“黏皮带骨”。
成语出处宋·罗大经《鹤林玉露》第十卷:“此理本常理,但异端说得黏皮着骨。”
成语意思馁殍:饿死的人;相望:相互连接。形容饿死的人非常多
成语出处唐·陆贽《请减京东……粮事宜状》:“烟火殆绝,都市之内,馁殍相望。”
成语意思泥塑的泥菩萨在水中会被浸坏。比喻连自己都保护不了,更顾不上帮助别人
成语出处明·冯梦龙《警世通言》第40卷:“我想江西不沉却好,若沉了时节,正是‘泥菩萨落水,自身难保’,还保得别人?”
成语意思南方人善于驾船,北方人善于骑马。指各人均有所长
成语出处西汉·刘安《淮南子·齐俗训》:“胡人便于马,越人便于舟。”
成语意思虐:残暴,侵害。指残害百姓
成语出处唐·白居易《杜陵叟》:“虐人害物即豺狼,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?”
成语意思樊笼:鸟笼,比喻不自由的境地。飞鸟进了笼子。比喻自投罗网,陷入困境。
成语出处元 尚仲贤《单鞭夺槊》第三折:“恰便似鱼钻入丝网,鸟扑入樊笼。”
成语意思拟:比拟;伦:同类。指比拟某人或某事,一定要用同类或同等的人和事物
成语出处唐·刘知畿《史通·叙事》:“洎乎中代,其体稍殊,或拟人必以其伦,或述事多比于古。”
成语意思拟:比拟;伦:同类。指比拟某人或某事,一定要用同类或同等的人和事物
成语出处西汉·戴圣《礼记·曲礼下》:“拟人必于其伦。”
成语意思指聚居一处而贫富各殊的同族人家。
成语出处南朝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任诞》:“阮仲容、步兵居道南,诸阮居道北,北阮富,南阮贫。”
成语意思故意将错的说成对的。比喻是非颠倒
成语出处明·凌濛初《二刻拍案惊奇》第35卷:“方妈妈呆了半晌,开口不得,思想没收场,只得拗曲作直,说道:‘谁叫你私下通奸?我已告在官了。’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