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意思旧时指妇女弃夫改嫁。
成语出处唐 白居易《琵琶行》:“千呼万唤始出来,犹抱琵琶半遮面。”
成语意思破衣素食。形容生活简朴。
成语出处明·沈德符《野获编·吏部·士大夫癖性》:“嘉靖中,杨用修衣服起居穷极华洁;同时唐荆川破衲疏羹,垢敝不堪。”
成语意思同“批逆鳞”。
成语出处宋·陈亮《谢张侍御启》:“优念亮脱身虎口,久矣讳穷;批逆龙鳞,期于合理,庶几一割之有用,安能百炼而愈刚!”
成语意思批:触;逆鳞:传说龙喉下的鳞是逆向的,触摸容易触怒。比喻臣下敢于直谏触犯君主或弱国触犯强国
成语出处西汉·刘向《战国策·燕策》:“秦地遍天下,威胁韩魏赵氏,则易水以北,未有所定也,奈何以见陵之怨,欲批逆鳞哉!”
成语意思犹剖心沥血。比喻竭尽忠诚。
成语出处唐·韩愈《潮州刺史谢上表》:“既免刑诛,又获禄食,圣恩弘大,天地莫量,破脑刳心,岂足为谢。”
成语意思排:消除;难:危难;纷:纠纷。排除危难;调解纠纷。现多指调停双方争执;解决纷乱。
成语出处西汉 刘向《战国策 赵策三》:“所贵于天下士者,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。”
成语意思骈母:脚上的拇指与第二趾合成一趾;枝指:手上大拇指帝多生一指。比喻多余的、无用的东西。
成语出处庄周《庄子 骈拇》:“骈拇枝指,出乎性哉,而侈于德。”
成语意思一匹战马,一只车轮。微不足道的一点兵马装备。
成语出处《公羊传·僖公三十三年》:“然而晋人与姜戎要之殽而击之,匹马只轮无反者。”
成语意思左:不正;门:派别;道:路。喻指思想体系。泛指不正派不正经的东西。
成语出处明 许仲琳《封神演义》:“他骂吾教是左道旁门,不分披毛带角的人,湿生卵化之辈,皆可同群共处。”
成语意思由于迷恋某人或怀有极大的骄傲自大情绪而感到轻飘飘。形容得意
成语出处唐·李复言《续玄怪录·裴湛》:“神清气爽,飘飘然有凌云之意。”
成语意思比喻远离家乡,在外漂泊。
成语出处清 纪昀《阅微草堂笔记 滦阳续录五》:“甚或金尽裘敝,耻还乡里,萍飘蓬转,不通音问者,亦往往有之。”
成语意思象声词,形容响声
成语出处明·许仲琳《封神演义》第64回:“乒乒乓乓,如同阵前炮响;轰轰烈烈,却似锣鼓齐鸣。”
成语意思娉娉:秀美的样子;袅袅:细长柔美的样子。形容女子苗条俊美,体态轻盈
成语出处唐·杜牧《赠别二首》:“娉娉袅袅十三余,豆蔻梢头二月初。”
成语意思旧时指妓女居住的地方。
成语出处唐·王建《寄蜀中薛涛校书》诗:“万里桥边女校书,枇杷门里闭门居。”
成语意思《宋书·乐志一》:“傅玄《琵琶赋》曰:‘汉遣乌孙公主嫁昆弥,念其行路思慕,故使工人裁筝、筑,为马上之乐。欲从方俗语,故名曰琵琶。’”后以“琵琶胡语”、“琵琶旧语”,表示对外屈辱求和之意。
成语出处《宋书·乐志一》:“傅玄《琵琶赋》曰:‘汉遣乌孙公主嫁昆弥,念其行路思慕,故使工人裁筝、筑,为马上之乐。欲从方俗语,故名曰琵琶。’”
成语意思一再作揖行礼。语出《孟子·万章下》:“子思以为鼎肉使己仆仆尔亟拜也,非养君子之道也。”
成语出处语出《孟子·万章下》:“子思以为鼎肉使己仆仆尔亟拜也,非养君子之道也。”
成语意思见“琵琶旧语”。
成语出处唐·杜甫《咏怀古迹》:“千载琵琶作胡语,分明怨恨曲中论。”
成语意思披:穿着;擐:套穿。穿着战袍,套起铠甲。形容做起战斗准备
成语出处元·无名氏《鞭打单雄信》第三折:“俺元帅遇难逢危,迭不的披袍擐甲。”
成语意思旧时对风流而有文采的富贵子弟的誉称。
成语出处三国魏·曹植《侍太子坐》诗:“齐人进奇乐,歌者出西秦,翩翩我公子,机巧忽若神。”
成语意思汉王充《论衡·书虚》:“传言延陵季子出游,见路有遗金。当夏五月,有披裘而薪者。季子呼薪者曰:‘取彼地金来!’薪者投镰于地,瞋目拂手而言曰:‘何子居之高,视之下,仪貌之壮,语言之野也?吾当夏五月,披裘而薪,岂取金者哉!’”后遂以“披裘负薪”为高士孤高清廉,
成语出处东汉·王充《论衡·书虚》:“吾当夏五月,披裘而薪,岂取金者哉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