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意思清跸: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。指皇帝出行前呼后拥清道
成语出处明·兰陵笑笑生《金瓶梅》第66回:“两街仪卫喧阗,清跸传道,人马森列,多官俱上马远送,太尉悉令免之。”
成语意思强:强势。指客人应当让主人
成语出处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12回:“自古强宾不压主,晁盖强杀,只个远来新到的人,安敢便来占上!”
成语意思泛指各种各样的病痛
成语出处清 曾朴《孽海花》第24回:“就是在雯青家里,一年到头,上下多少人,七病八痛,都是他包圆儿的。”
成语意思形容衣服很破,补了又补。
成语出处元·无名氏《醉太平·叹子弟》:“戴一顶十花九裂遮尘帽,穿一件千补百衲藏形袄。”
成语意思巴:靠近。着:挨着。前面没有村子,后面没有旅店。形容走远路走到野外荒郊,找不到歇脚住宿的地方。
成语出处明 施耐庵《水浒全传》第三十七回:“三个商量道:‘没来由看使枪棒,恶了这厮!如今闪得前不巴村,后不着店,却是投那里去宿是好?’”
成语意思指走远道处在无处落脚的境地。也比喻处境尴尬或生活无依靠。
成语出处明·施耐庵《水浒全传》第二回:“小人子母二人贪行了些路程,错过了宿店。来到这里,前不巴村,后不巴店,欲投贵庄借宿一宵,明日早行。”
成语意思情面上不能推却。
成语出处清·李汝珍《镜花缘》第六十回:“闺臣、红蕖众姊妹也再再相留,紫菱情不可却,只得应允。”
成语意思阶:台阶,引伸为赶上。指巧妙得别人无法赶上。
成语出处南朝 梁 简文帝《与湘东王书》:“谢故巧不可阶,裴亦质不宜慕。”
成语意思本:我国古代以农为本。加强农业生产,节约费用。
成语出处先秦 荀况《荀子 天论》:“强本而节用,则天不能贫。”
成语意思比喻乐声清润动听。
成语出处宋·杨无咎《垂丝钓·邓端友席上赠吕倩倩》:“听敲冰戛玉,恨云怨雨,声声总在愁处。”
成语意思动用全部兵力,肆意发动战争。形容极端好战
成语出处汉·荀悦《汉纪·武帝纪》:“奢侈无限,穷兵极武,百姓空竭,万民疲弊。”
成语意思谓弃农经商。
成语出处东汉·班固《汉书·地理志》:“郡国辐凑,浮食者多,民去本就末。”
成语意思皮袍破了,钱用完了。比喻境况困难。
成语出处西汉 刘向《战国策 秦策一》:“说秦王,书十上而说不行,黑貂之裘弊,黄金百斤尽。”
成语意思指空前绝后。亦用作讽刺。
成语出处唐 陈子昂《登幽州台歌》:“前不见古人,后不见来者。”
成语意思以布作裙,以荆代钗。比喻贫困。同“钗荆裙布”。
成语出处元 高明《琵琶记》第三十九出:“[旦]自古道:人有贵贱,不可概论。夫人是香闺绣阁之名姝,奴家是裙布荆钗之贫妇。”
成语意思《诗·豳风·狼跋》:“狼跋其胡,载疐其尾。”毛传:“跋,躐;疐,跲也。老狼有胡,进则躐其胡,退则疐其尾,进退有难。”后以“前跋后疐”喻进退两难。
成语出处宋·司马光《言医官札子》:“今闻诊御脉者,常以十数,工拙相杂,是非混淆,发言进药,更相倚仗,前跋后疐,左瞻右顾。”
成语意思遑:空闲。睡觉不能安眠。形容终日操劳忙碌
成语出处宋·司马光《进五规状》:“栉风沐雨,东征西伐,扫除海内,当此之时,食不暇饱,寝不遑安。”
成语意思同“完璧归赵”。
成语出处南朝·梁·王僧孺《与何炯书》:“动一议可以固邦兴国,全璧归赵,飞矢救燕。”
成语意思形容规讽正道的言辞远远及不上劝诱奢靡的言辞。意在使人警戒,但结果却适得其反。
成语出处《史记·司马相如列传》:“扬雄以为靡丽之赋,劝百而讽一,犹驰骋郑卫之声,曲终而奏雅,不已亏乎?”
成语意思犯:侵犯;暴:损害。强大的不欺凌弱小的,人多的不欺负人少的
成语出处西汉·戴圣《礼记·祭义》:“强不犯弱,众不暴寡,而弟达乎州巷矣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