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意思不多的几句话,极少的几个字。指零碎的文字材料。
成语出处晋 陆机《谢平原内史表》:“片言只字,不关其间;事踪笔迹,皆可推校。”
成语意思攀:攀附。攀援青云而上天。比喻仕宦登进
成语出处三国·魏·曹植《苦思行》诗:“我心何踊跃,思欲攀云追。”
成语意思片言:简单短少的几句话;只语:单个的字、词。短而小的几句话或指零碎的文字材料。
成语出处明 袁宗道《李卓吾》:“读翁片言只语,辄精神百倍。”
成语意思片言:极少的几句话;折狱:判决诉讼案件。原意是能用简单的几句话判决讼事。后指能用几句话就断定双方争论的是非。
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《论语 颜渊》:“片言可以折狱者,其由也与?”
成语意思潘:晋代文学家潘岳;杨:潘岳的妻子杨氏。潘杨两家世亲联姻
成语出处晋·潘岳《杨仲武诔》:“潘杨之穆,有自来矣。”
成语意思比喻得到别人的恩泽。
成语出处元·张国宾《合汗衫》第一折:“小人到前面死了呵,那生那世,做驴做马,填还这债,若不死呵,但得片云遮顶,此恩必当重报也。”
成语意思从侧面委婉启发晓谕。
成语出处宋·王禹偁《故商州团练使翟公墓志铭》:“知属吏过失,未尝面言,必因公宴引数十年前事,曰某人尝为某过得某罪,旁指曲谕,微警戒之。”
成语意思甑:蒸食器。食器破烂且积满尘土。形容生活极为穷困
成语出处明·无名氏《鸣凤记·林公避兵》:“那时呵,餐风宿水乡,恐破甑生尘愁范丹。”
成语意思《后汉书·党锢传·李膺》:“时张让弟朔为野王令,贪残无道,至乃杀孕妇,闻膺厉威严,惧罪逃还京师,因匿兄让弟舍,藏于合柱中。膺知其状,率将吏卒破柱取朔,付洛阳狱。受辞毕,即杀之。”后以“破柱求奸”为不畏权贵,搜索坏人,以正国法的典故。
成语出处《后汉书·党锢传·李膺》:“时张让弟朔为野王令,贪残无道,至乃杀孕妇,闻膺厉威严,惧罪逃还京师,因匿兄让弟舍,藏于合柱中。膺知其状,率将吏卒破柱取朔,付洛阳狱。受辞毕,即杀之。”
成语意思穿红袍,挂紫绶。指身为大官
成语出处《晋书·夏侯湛传》:“若乃群公百辟,卿士常伯,被朱佩紫,耀金带白,坐而论道者,又充路盈寝。”
成语意思同“牝鸡司晨”。
成语出处《新唐书·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传赞》:“反天之刚,挠阳之明,卒使牝咮鸣辰,胙移后家,可不哀哉!”
成语意思像浮萍、波浪一样无定所。比喻到处漂泊,踪迹无定
成语出处明·汤显祖《牡丹亭·闹殇》:“恨匆匆,萍踪浪影,风剪了玉芙蓉。”
成语意思象浮萍、波浪一般的无定。比喻到处漂泊,没有固定的住所。
成语出处明 徐霖《绣襦记》:“相公这样人家,萍踪浪迹,你那里去寻他?”
成语意思扑:古代刑具;教刑:教学中对学生的体罚。用扑作责罚学生的工具
成语出处《尚书·舜典》:“象以典型,流宥五刑,鞭作官刑,扑作教刑,金作赎刑。”
成语意思腰间佩挂紫色印绶,怀里揣着黄金官印。汉代丞相、太尉等皆金印紫绶。因以“佩紫怀黄”指身居高官。语出《史记·范雎蔡泽列传》:“吾持粱刺齿肥,跃马疾驱,怀黄金之印,结紫绶于要,揖让人主之前,食肉富贵,四十三年足矣!”
成语出处语出《史记·范雎蔡泽列传》:“吾持粱刺齿肥,跃马疾驱,怀黄金之印,结紫绶於要,揖让人主之前,食肉富贵,四十三年足矣!”
成语意思萍:浮萍;梗:草木的直茎。像浮萍在水中,飘泊不定。比喻行踪无定
成语出处明·郑若庸《玉玦记·报信》:“空挥泪,萍踪梗迹将安寄,此生何济?”
成语意思甘味:味道好。睡觉也不能安于枕席,吃饭时吃不出好味道。形容心事重重,坐卧不安
成语出处西汉·刘向《战国策·齐策五》:“秦王恐之,寝不安席,食不甘味。”
成语意思傲:骄傲,轻慢。志气十分高傲
成语出处明·凌濛初《二刻拍案惊奇》第22卷:“自家想着当年的事,还有些气傲心高。”
成语意思瓶落水底难觅,簪子折断难接。比喻男女分离。
成语出处元王实甫《西厢记》第四本第四折:“虽然是一时间花残月缺,休猜做瓶坠簪折。”
成语意思指零碎的文字材料;也指简短的书信。
成语出处明 凌濛初《初刻拍案惊奇》第25卷:“得其片纸只字者,重如拱璧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