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意思同“日旰忘食”。
成语出处唐·皮日休《忧赋》:“故王之忧国者日旰不食,士之忧位者载贽出疆。”
成语意思浮:超过,多余。食:指俸禄。原指人的才能超过所得的俸禄。后比喻人员太多超过了工作的需要。亦作“人浮于事”。
成语出处西汉·戴圣《礼记·坊记》:“故君子与其使食浮于人也,宁使人浮于食。”
成语意思复:再,又。过了一天又一天。比喻日子久,时间长。也形容光阴白白地过去。
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《后汉书 光武帝纪下》:“天下重器,常恐不任,日复一日,安敢远期十岁乎?”
成语意思人遇到喜庆之事则心情舒暢。
成语出处清 褚人获《隋唐演义》第七回:“人逢喜事精神爽,闷向心来瞌睡多。”
成语意思谓受风俗影响而有所习染。
成语出处《云笈七签》卷五六:“五气者,随命成性,逐物意移,染风习俗,所以变化无穷,不惟万数。”
成语意思指人是有思想感情的。
成语出处宋 无名氏《张协状元》第十二出:“谢荷公公!张协人非土木,必有报谢之期。”
成语意思旧时指一般人犯错误是难免的。
成语出处先秦 左丘明《左传 宣公二年》:“人谁无过,过而能改,善莫大焉。”
成语意思谓柔弱的身体。
成语出处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魏志·王朗传》:“且少小常苦被褥泰温,泰温则不能便柔肤弱体,是以难可防护,而易用感慨。”
成语意思翰:毛笔;操觚:拿木简写文章。指提笔作文
成语出处明·程登吉《幼学琼林》第四卷:“作文曰染翰操觚;从师曰执经问难。”
成语意思本指依照一定的方法制作中药。现指比喻照着现成的样子做。
成语出处宋 释晓莹《罗湖野录》第四卷:“若克依此书,明药之体性,又须解如法炮制。”
成语意思鱼骨头卡在喉咙里。比喻心里有话没有说出来,非常难受。
成语出处汉·许慎《说文解字》:“鲠,食骨留咽中也。”段玉裁注:“韦曰:‘骨所以鲠,刺人也。’忠言逆耳,如食骨在喉,故云骨鲠之臣。《汉书》以下皆作骨鲠,字从鱼,谓留咽者鱼骨较多也。”
成语意思指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志向。
成语出处晋 陈寿《三国志 管宁传》:“太祖曰:'人各有志,出处异趣。'”
成语意思使国家受辱,人民遭殃。亦作“辱国殄民”。
成语出处《古今小说 木绵庵郑虎臣报冤》:“韩侂胄居相位一十四年,陷害了赵愚丞相,罢黜道学诸臣,轻开边衅,辱国殃民。”
成语意思形容思念之深,历久难移。
成语出处五代 温庭筠《新添声杨柳枝 二》词:“井底点灯深烛伊,共郎长行莫围棋。玲珑骰子安红豆,入骨相思知不知?”
成语意思天色已晚仍顾不上吃饭。形容专心致志,勤勉不懈。
成语出处《后汉书·儒林传上·尹敏》:“与班彪亲善,每相遇,辄日旰忘食,夜分不寝。”
成语意思国:原指都城,后多指国家。到别的国家或地方去,先要了解它的风俗习惯。
成语出处西汉 戴圣《礼记 曲礼上》:“入竟而问禁,入国而问俗,入门而问讳。”
成语意思形容工作勤劳,忘了时间,忘了吃饭。
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《后汉书 儒林传上 尹敏》:“与班彪亲善,每相遇,辄日旰忘食,夜分不寝。”
成语意思忍受耻辱,苟且求生。
成语出处唐 陈子昂《为张著作谢父官表》:“所以忍垢偷生,克躬自励,期效万一,补过酬恩,灰躯糜骨,以甘心愿。”
成语意思见“辱国殃民”。
成语出处明·刘基《春秋明经》:“他日西鄙之伐,辱国殄民,果谁之所致乎!”
成语意思犹日上三竿。
成语出处明·汤显祖《南柯记·录摄》:“日高三丈,还不见六房站班,可恶可恶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