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意思指为得到好感或讨人喜欢而去迎合某人
成语出处路遥《平凡的世界》第一卷第15章:“另外,他对自己更不满意的是,他的行为看来似乎是向少安一家人邀功讨好一般!”
成语意思车轨相同,风俗一致。比喻国家统一。
成语出处《晋书 苻坚载记上》:“一轨九州,同风天下。”
成语意思停息武备,注重文教。
成语出处《新唐书·萧俛传》:“穆宗初,两河底定,俛与段文昌当国,谓四方无虞,遂议太平事,以为武不可黩,劝帝偃革尚文。”
成语意思眼界高但能力低。
成语出处清 陈确《与吴仲木书》:“譬操觚家一味研穷体理,不轻下笔,终是眼高手生,鲜能入彀。”
成语意思同“运蹇时乖”。
成语出处明·许仲琳《封神演义》第十三回:“这是弟子运乖时蹇,异事非常。”
成语意思①形容光滑润泽。②形容人的圆滑、狡诈。
成语出处《儿女英雄传》第七回:“原来这顶柜子里面,中腰不安抽屉,下面也没榻板;那后面的背板一扇到底抹的油光水滑,像是常有人出入的样子。”
成语意思见“残膏剩馥”。
成语出处《宣和画谱·景道》:“景道喜丹青,而无贵公子气,盖亦余膏剩馥所沾丐而然。”
成语意思犹言文过饰非。掩饰过失、错误。
成语出处李广田《〈散文三十篇〉序》:“他们想占有一切,他们的手不用以创造,而用以掩过饰非。”
成语意思眼高:眼界高;手低:指办事能力低。形容要求的标准高;但实际工作能力低。
成语出处清 陈确《与吴仲木书》:“譬操觚家一味研穷休理,不轻下笔,终是眼高手生,鲜能入彀。”
成语意思恤:体恤。忧虑国事,体恤百姓
成语出处汉·徐幹《中论·谴交》:“文书委于官曹,系囚积于囹圄,而不遑省也。详察其为也,非欲忧国恤民,谋道讲德也。”
成语意思求取功名和宠信。
成语出处明·王琼《双溪杂记》:“苟以迎驾为名,自可邀功希宠。”
成语意思忧:忧虑。一心忧虑国事,忘了自身安危
成语出处《晋书·淮南忠壮王允传》:“故淮南王允忠考笃诚,忧国忘身,讨乱奋发,几于克捷。”
成语意思忧:忧虑。忧虑国事,忘记了私事
成语出处《古文苑·楚相孙叔敖碑》:“其忧国忘私,乘马三年,不别牝牡。”
成语意思关心公益,不顾私利。
成语出处《三国志·魏志·杜恕传》:“忧公忘私者必不然,但先公后私即自办也。”
成语意思因忧虑国事而不考虑自己的家事。
成语出处《后汉书·来歙传》:“中郎将来歙,攻战连年,平定羌、陇,忧国忘家,忠孝彰著。”
成语意思犹衣冠禽兽。指品德极坏,行为卑劣的人。
成语出处宋 孙光宪《北梦琐言》卷十七:“苏楷、高贻休、萧闻礼,皆人才寝陋……河朔人士,目苏楷为衣冠土枭。”
成语意思同“掩恶扬善”。
成语出处《汉书·丙吉传》:“[丙吉]于官属掾吏,务掩过扬善。”
成语意思谓花草树木在烟雨中显得肥腴润泽。
成语出处宋·柳永《剔银灯》词:“艳杏夭桃,垂杨芳草,各斗雨膏烟腻。”
成语意思有根据,有线索。
成语出处《石点头·郭挺之榜前认子》:“这事虽奇,却还有根有苗,想得起来。”
成语意思有根据,不是凭空捏造
成语出处清·吴璿《飞龙全传》第八回:“郑恩听了这一席话,欲待不信,这卖油梆子现在,是他掐算出来的,似乎有根有据,怎么不信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