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意思眉眼舒展。形容称心遂意的样子。
成语出处元·郑光祖《王粲登楼》第三折:“几曾道展言舒眉,则被你误了人儒冠布衣。”
成语意思同“枕石漱流”。
成语出处南朝·宋·谢灵运《游名山志》:“俗议多云,欢足本在华堂,枕岩漱流者乏于大志,故保其枯槁。余谓不然。”
成语意思谓责任有所归属。
成语出处明·王守仁《行江西布按二司看守宁府库藏》:“二司掌印官并该道分巡官,不时巡视闸点,毋得视常虚应故事,傥致疏失,责有所归。”
成语意思直率地说话,无所隐讳。同“直言无讳”。
成语出处清 张廷玉《明史 弋谦传》:“尔群臣勿以前事为戒,于国家利弊、政令未当者,直言勿讳。”
成语意思南朝宋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容止》:“嵇叔夜之为人也,岩岩若孤松之独立;其醉也,傀俄若玉山之将崩。”后以“醉玉颓山”形容男子风姿挺秀,酒后醉倒的风采。
成语出处南朝·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容止》:“嵇叔夜之为人也,岩岩若孤松之独立;其醉也,傀俄若玉山之将崩。”宋·秦观《满庭芳》词:“相如,方病酒,一觞一咏,宾有群贤。便扶起灯前,醉玉颓山。
成语意思蜩:蝉。蛛的游网,蝉的蜕变。比喻技艺纯熟
成语出处明·李东阳《奕说》:“故或役心命志,如蛛游蜩化而不自知。”
成语意思犹言慎终追远。
成语出处《陈书·南康愍王昙郎传》:“夫追远慎终,抑闻前诰。”
成语意思犹志得意满。
成语出处《晋书·袁甫传》:“寿阳以西皆是中国,新平强吴,美宝皆入,志盈心满,用长欢娱。”
成语意思朱衣:指主考官;笏:古代大臣朝见皇帝时拿的手板,用作记事。身着红袍,手执牙笏。形容仪态端庄肃敬
成语出处唐·韩愈《送殷员外便回鹘序》:“殷侯侑,自太常博士迁尚书虞部员外郎兼侍御史,朱衣象笏,承命以行。”
成语意思昼夜哀叹、哭泣。
成语出处《战国策·楚策一》:“[棼冒勃苏]七日而薄秦王之朝,雀立不转,昼吟宵哭,七日不得告。”
成语意思圆:圆满,周全;方:端正,不苟且。知识要广博周备,行事要方正不苟。
成语出处《文子 微明》:“老子曰:凡人之道,心欲小,志欲大;智欲圆,行欲方。”
成语意思濯缨:洗涤冠缨;洗耳:不愿与闻世事。比喻避世守志,操行高洁
成语出处《魏书·刘献之传》:“吾常谓濯缨洗耳,有异人之迹,哺糟歠醨,有同物之志。”
成语意思危坐:端正地坐着。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
成语出处
成语意思危:高耸的样子,引申为端正,正直。正直的言论和行为
成语出处唐·白居易《使百职修皇纲振》:“以直言危行者为狂愚,以中立守道者为凝滞。”
成语意思注萤:用水浇萤火;沃雪:用沸水浇雪。比喻事情很容易办成
成语出处《梁书·侯景传》高澄与景书:“若使旗鼓相望,埃尘相接,势如沃雪,事等注萤。”
成语意思恣意:任意,随意;妄行:胡作非为。随心所欲,胡作非为。
成语出处《汉书 杜周传》:“曲阳侯要前为三公辅政,知赵昭仪杀皇子,不辄白奏,反与赵氏比周,恣意妄行。”
成语意思专一,无杂念。
成语出处《二程·粹言》卷上:“或问敬子曰:‘主一之谓敬。何谓一?’子曰:‘无适之谓一。’”《论语·学而》“敬事而信”宋·朱熹集注:“敬者主一无适之谓。”
成语意思质疑:请人解答疑难;癌难:对于疑问反复讨论、分析或辩论。提出疑难,请教别人或一起讨论。
成语出处清 徐枋《与曾青藜书》:“此既古人之所有取,亦友朋质疑问难之一乐也。”
成语意思比喻诗文圆熟明洁。
成语出处明·宋濂《送天渊禅师濬公还四明序》:“因征其近制数篇读之,皆珠圆玉洁而法度谨严。”
成语意思左收卷,右拂拭。比喻轻而易举,或技艺精湛。
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楚世家》:“若夫泗上十二诸侯,左萦而右拂之,可一旦而尽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