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意思息:平息;宁:安定。指调解纠纷;使事情平息下来;使人们平安相处。
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《后汉书 章帝纪》:“其令有司,罪非殊死且勿案验,及吏人条书相告,不得听受,冀以息事宁人,敬奉天气。”
成语意思象山一样高耸,如水一般长流。原比喻人的风范或声誉象高山一样永远存在。后比喻恩德深厚。
成语出处唐 刘禹锡《望赋》:“龙门不见兮,云雾苍苍;乔木何许兮,山高水长。”
成语意思糊涂,不明事理。形容什么也不知道。
成语出处明·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二十八回:“呆子懵懵懂懂的,托着钵盂,拑着钉钯,与沙僧径直回来。”
成语意思横行:行动蛮横;仗势做坏事;霸道:蛮横不讲道理。形容蛮不讲理;胡作非为。
成语出处清 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九回:“一任薛蟠横行霸道,他不但不去管约,反助纣为虐讨好儿。”
成语意思腊月:农历十二月。指冬季最寒冷的腊月天。
成语出处汉 无名氏《别诗(骨肉缘枝叶)》:“征夫怀远路,游子恋故乡。寒冬十二月,晨起践严霜。”
成语意思猴、马:十二生肖之一。泛指无可指望的未来岁月。也作“驴年马月”、“牛年马月”。
成语出处古华《芙蓉镇》第四章:“斗斗斗,一直斗到猴年马月,天下一统,世界大同。”
成语意思①作战时单身上阵;冒险直进。②比喻做事单独行动;没有人帮助。也作“匹马单枪”、“单兵独马”、“单人匹马”。
成语出处唐 汪遵《乌江》诗:“兵散弓残挫虎威,单枪匹马突重围。”
成语意思缠绵:情感萦绕而不能解脱;悱恻:悲苦。形容心情悲苦;无法排遣。后也指诗文情调凄怆而婉转。也作“悱恻缠绵”。
成语出处晋 潘岳《寡妇赋》:“思缠绵以瞀乱兮,心摧伤以怆恻。”
成语意思博:广博;知道得多;通:通晓。通晓古代和现代的事情。形容知识渊博。
成语出处《晋书 石崇传》:“君侯博古通今,察远照迩,愿加三思。”
成语意思时间长,日子久。
成语出处清 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:“天长日久,这等几间小屋子,弄一对大猱头狮子,不时的对吼起来,更不成事!”
成语意思头脑昏晕,眼睛发花。
成语出处明·凌濛初《初刻拍案惊奇》第13卷:“一气气得头昏眼花,饮食多绝了。”
成语意思度:审。观察分析时势;估计情况的变化。
成语出处明 沈德符《野获编》:“刘欲华试以完大典,俱审时度势,切中事理。”
成语意思把快要死的人救活。形容医术高明。也指将没有多少希望的事情挽救回来。
成语出处《太平广记 太玄女》引《女仙传》语:“行三十六术甚效,起死回生,救人无数。”
成语意思皂:黑色。各种深浅不同的颜色。指不同颜色。喻指事情的是非曲直。
成语出处明 凌濛初《二刻拍案惊奇》第16卷:“州官得过了贿赂,那管青红皂白,竟断道:‘夏家欠林家二千两。’”
成语意思廉:便宜。东西价钱便宜,质量又好。
成语出处清 吴趼人《近十年之怪现状》第十回:“苏州有个朋友写信来,要印一部书。久仰贵局的价廉物美,所以特来求教。”
成语意思指很少见,很奇异,不同一般。
成语出处清邵梅臣《画耕偶录》:“稀奇古怪,我法我派。一钱不值,万钱不卖。”
成语意思指家庭日常生活琐事。
成语出处明 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75回:“这一关了门,他再问我家长里短的事,我对不来,却不弄走了风,被他拿住?”
成语意思只与清风、明月为伴。比喻不随便结交朋友。也比喻清闲无事。
成语出处明 沈采《千金记 遇仙》:“恋功名水上鸥,俏芒鞋尘内走,怎如明月清风随地有,到头来消受。”
成语意思蕙:一种香草;兰:兰花。蕙草样的心地,兰花似的本质。比喻女子心地纯洁,性格高雅
成语出处宋·柳永《离别难》:“有天然蕙质兰心,美韶容,何啻值千金。”
成语意思讳:忌讳;疾:疾病;忌:怕。有病不肯说;又怕见医生;不愿医治。比喻掩饰缺点;不愿改正。
成语出处宋 周敦颐《周子通书 过》:“今人有过,不喜人规,如护疾而忌医,宁灭其身而无悟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