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意思伟大的理想;宏伟的志愿。
成语出处宋 欧阳修《苏才翁挽诗二首》:“柳岸抚柩送归船,雄心壮志两峥嵘,谁谓中年志不成。”
成语意思滴:液体一点一点地往下落;穿:破;透。指水一滴一滴不断地往下落;把石头穿透。比喻只要有恒心;不断努力;事情自然会成功。
成语出处宋 罗大经《鹤林玉露》第十卷:“乖崖援笔判云:‘一日一钱,千日一千;绳锯木断,水滴石穿。’”
成语意思好:喜欢;骛:从事;追求。喜欢高的;追求远的。指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。
成语出处《宋史 道学传一 程灏》:“病学者厌卑近而骛高远,卒无成焉。”
成语意思崇:高;峻:山高而陡。高大陡险的山岭。也作“高山峻岭”。
成语出处晋 王羲之《兰亭集序》:“此地有崇山峻岭,茂林修竹。”
成语意思亦作“支支梧梧”。谓说话吞吞吐吐,含混躲闪。
成语出处清·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五回:“我既这等苦苦相问,你自然就该侃侃而谈,怎么问了半日,你一味的吞吞吐吐,支支吾吾?”
成语意思指缝隙严密闭合。
成语出处清 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七回:“外省的地平,又多是用木板铺的,上面严丝合缝盖上,轻易看不出来。”
成语意思阳春;白雪:是战国时代楚国的艺术性较高难度较大的歌曲;后来泛指高深的;不通俗的文学艺术。
成语出处战国 楚 宋玉《对楚王问》:“其为《阳阿》、《薤露》,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,其为《阳春》、《白雪》,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而已。”
成语意思拖着泥带着水。比喻说话、作文不简洁;做事不干脆利落。
成语出处宋 释道原《景德传灯录》:“主人勤拳,带累阇梨,拖泥涉水。”
成语意思惊:惊异;涛:大波浪;骇:惊吓。令人惊惧的大波浪。比喻险恶的环境、遭遇或艰难的考验。
成语出处唐 田颖《玉山常文集 海云楼记》:“人当既静之时,每思及前此所经履之惊涛骇浪,未尝不惕然。”
成语意思八两:即半斤;旧制一斤为十六两。半斤和八两轻重相等。比喻彼此相同。
成语出处宋 无名氏《张协状元》戏文第28出:“两个半斤八两,各家归去不须嗔。”
成语意思下着鲜血的雨;刮着腥味的风。比喻形势、时局的险恶。
成语出处明 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23回:“腥风血雨满松林,散乱毛发坠山奄。”
成语意思多而密的样子
成语出处巴金《繁星》:“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。”
成语意思非常干渴。多形容天热或说话很多;费尽口舌。
成语出处三国 魏 曹植《善哉行》:“来日大难,口燥唇干;今日相乐,皆当喜欢。”
成语意思说话啰嗦;一说起来没个完。
成语出处宋 郑思肖《答吴山人问远游观地理书》:“古人胸中高明,一见便了……未若后世唠唠叨叨,支支离离,弃本逐末,侈为乖谬。”
成语意思局促:也作“侷促”;或“跼促”;拘束;不自然。形容举止受约束、不自然、不安静的样子。
成语出处明 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第12回:“昭公虽不治罪,心中怏怏,恩礼稍减于昔日。祭足亦觉跼蹐不安,每每称疾不朝。”
成语意思奋发:精神振作;情绪饱满;图:谋求。振作精神;谋求强盛。
成语出处郭沫若《科学的春天》:“我祝愿中年一代的科学工作者奋发图强,革命加拼命,勇攀世界科学高峰。”
成语意思沸沸:水翻滚的样子;扬:掀动;升腾。开水翻滚;气泡升腾的样子。比喻人声喧扰、议论纷纷。形容熙来攘往;非常热闹的情景。
成语出处《山海经 西山经》:“其中多白玉,是有玉膏,其源沸沸汤汤。”
成语意思形容小声说话
成语出处周而复《上海的早晨》第一部:“汤阿英在枕边低声细语说了最近的往来,时断时续,还是有些羞答答的,怕难为情。”
成语意思惩:警戒:毖:谨慎;小心。吸取过去失败的教训;以后小心;不致重犯错误。
成语出处《诗经 周讼 小毖》:“予其惩而毖后患。”
成语意思切齿:咬紧牙齿;表示痛恨。形容愤恨或发狠到极点的神情。
成语出处元 孙仲章《勘头巾》第二折:“为甚事咬牙切齿,唬得犯罪人面色如金纸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