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意思指应天命而产生。现指适应时机而产生
成语出处孙中山《建国方略·知行总论》:“由此观之,凡为需要所迫,不独人类能应运而出,创造发明,即物类亦有此良能。”
成语意思形容十分得意的样子。
成语出处明 冯梦龙《醒世恒言 隋炀帝逸游召谴》:“独杨素残忍深刻,扬扬得意,以为‘太子由我得立’。”
成语意思见“以玉抵鹊”。
成语出处北齐·刘昼《新论·辩施》:“昆山之下,以玉抵乌;彭蠡之滨,以鱼食犬,而人不爱者,非性轻财,所丰故也。”
成语意思指古时祭祀用的牛。
成语出处《礼记·曲礼下》:“凡祭宗庙之礼,牛曰一元大武。”
成语意思义:道义。用大义割断私恩。指秉公办事,不殉私情。
成语出处《汉书·孝成赵皇后传》:“夫小不忍乱大谋,恩之所不能已者义之所割也。”
成语意思
成语出处
成语意思犹易如反掌。
成语出处汉·枚乘《上书谏吴王》:“必若所欲为,危于累卵,难于上天;变所欲为,易于反掌,安于泰山。”唐·冯用之《机论上》:“一得一失,易于反掌,一兴一亡,疾如旋踵,为国家者可不务乎?”
成语意思夷:旧指外族或外国。指在军事上利用对方本身的矛盾,使自相冲突,削弱力量。
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《后汉书 邓训传》:“议者咸以羌、胡相攻,县官之利,以夷伐夷,不宜禁护。”
成语意思犹易如反掌。比喻事情非常容易做。
成语出处晋 杨泉《物理论》:“夫清忠之士,乃千人之表,万人之英。得其人则事易于反手;不得其人,则难于拔筋。”
成语意思见“渔阳鼙鼓”。
成语出处唐·白居易《长恨歌》:“渔阳鞞鼓动地来,惊破霓裳羽衣曲。”
成语意思①使夷人自相攻伐。本是封建统治阶级对少数民族实行的一种民族分化政策。②晚清时,亦指利用西方的科学技术来对付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。
成语出处《汉书·晁错传》:“以蛮夷攻蛮夷,中国之形也。”颜师古注:“不烦华夏之兵,使其同类互相攻击也。”《明史·李材传》:“给事中唐尧钦等亦言:‘材以夷攻夷,功不可泯。’”
成语意思指古代神话传说巫山神女兴云降雨的事。后称男女欢合
成语出处明·张景《飞丸记·坚持雅操》:“云雨高唐无心梦,良缘自挫甘磨弄。”
成语意思不接受人家的劝告;顽固地坚持自己的主观意见去做(行:行动;做)。
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酷吏列传》:“禹为人廉倨。为吏以来,舍无食客。公卿相造请禹,禹终不报谢,务在绝知友宾客之请,孤立行一意而已。”
成语意思见“以一警百”。
成语出处萧复兴《贴深蓝色海绵的球拍》:“连队的指导员是个复员军人,本想以一儆百,好好批评她一通。”
成语意思警:警戒;警告。惩罚一人以警戒众人。
成语出处东汉 班固《汉书 尹翁归传》:“其有所取也,以一警百,吏民皆服,恐惧改行自新。”
成语意思谓名人的远裔。嘲人自夸出于名门。
成语出处唐·李延寿《南史·何昌寓传》:“何昌寓为吏部尚书,尝有客姓闵,求官……谓坐客曰:‘遥遥华胄!’”
成语意思用瞪眼回击瞪眼。比喻用对方使用的手段来回击对方。
成语出处《旧约全书 申命记》:“以眼还眼,以牙还牙,以手还手,以脚还脚。”
成语意思用牙咬来对付牙咬。比喻针锋相对地进行回击。
成语出处《旧约全书 申命记》:“以眼还眼,以牙还牙,以手还手,以脚还脚。”
成语意思见“依样画葫芦”。
成语出处清·孔尚任《桃花扇·草檄》:“只有一个史阁部,颇有忠心,被马、阮掣肘,却也依样葫芦。”
成语意思用充分养息的军队攻击疲劳的敌人。
成语出处《汉书·赵充国传》:“今罕羌欲为敦煌、酒泉寇,饬兵马,练战士,以须其至,坐得致敌之术,以逸击劳,取胜之道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