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意思憎:恨。恨什么,爱什么,界限清楚,态度鲜明。
成语出处周恩来《向雷锋同志学习》题词:“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,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,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,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。”
成语意思自爱:指有自爱、自尊之心;自贵:抬高自己。指有自爱之心而不抬高自己
成语出处春秋·楚·李耳《老子·德经》第72章:“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,自爱而不自贵也。”
成语意思恶:犯罪的事;极坏的行为;端:项目;方面。形容做的坏事极多。
成语出处明 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42回:“想当初作恶多端,这三四日斋戒,那里就积得过来。”
成语意思皂:黑。比喻界限非常分明
成语出处清·王夫之《读四书大全说·论语·述而篇四》:此是圣学极至处,亦是圣学、异端皂白沟分处。
成语意思标:树枝的末梢,指事物的表面或枝节;本:草木的茎或根,指事物的根本或根源。只从表面上、枝节上加以治理,不从根本上加以解决
成语出处柳建伟《英雄时代》第28章:“伟哥这种药,治标不治本,我劝你还是不试为好。”
成语意思忠:忠于。避:回避。忠于职守,不回避危险,
成语出处《晏子》:“忠不避危,爱无恶言。”
成语意思比喻一定要有所得
成语出处宋·朱熹《答何叔京》:“夫孔明之出祁山,三郡响应,……拔众而归,盖所以全之,非贼人讳空手谓也。”
成语意思同“足不出户”。
成语出处茅盾《子夜》一:“他那二十多年足不窥户的生活简直是不折不扣的坟墓生活!”
成语意思兼:同时并进。一个人不可能兼作两个国君的忠臣,指一臣不事二主
成语出处战国·卫·吕不韦《吕氏春秋·权勋》:“利不可两,忠不可兼。”
成语意思振:挥动;疾:迅速。挥动笔杆,急速地写起来。形容文思敏捷或写字的速度很快
成语出处《清朝野史大观·学使以快短明衡文》:“题纸一下,不可构思,振笔疾书,奔往交卷。”
成语意思谓品性高洁而不与世俗隔绝。
成语出处《后汉书 郭太传》:“或问汝南范滂曰:‘郭林宗何如人?’滂曰:‘隐不违亲,贞不绝俗,天子不得臣,诸侯不得友,吾不知其它。”
成语意思走笔:笔行得很快;疾书:快速地写。形容写字熟练、快速。也形容文思敏捷,文章写起来很快
成语出处
成语意思孥:妻子与儿女的统称。治罪止于本人,不累及妻和子女
成语出处明·凌濛初《初刻拍案惊奇》第20卷:“虽然罪不及孥,只是我死之后,无路可投。”
成语意思见“钻冰求火”。
成语出处《全元散曲·普天乐·嘲风情》:“姐姐每钻冰取火,婆婆每指山卖磨。”
成语意思皂:黑。黑白很难分辨,比喻是非不易辨别
成语出处川剧《评雪辨踪》:“穿钉鞋的,你二天来,不要穿钉鞋,要穿草鞋嘛,免得我们秀才要评什么足迹,给他做个皂白难分。”
成语意思比喻循规蹈矩。
成语出处《孔子家语·弟子行》:“自见孔子,出入于户,未尝越礼,往来过之,足不履影。”
成语意思同“珠璧交辉”。
成语出处元·王结《偶感》诗:“凤麟呈瑞吾何与,珠璧联辉世岂多。”
成语意思见“指不胜屈”。
成语出处清·和邦额《夜谭随录·吴喆》:“奇遇之多,指不胜偻,若今日所昵,未数数觏也。”
成语意思晋代的羊枯,曾坠马折断手臂,官至三公。指贵官堕马
成语出处唐·刘禹锡《秘书崔少监坠马长句因而和之诗》:“上车著作应来问,折臂三公定送方。”
成语意思边:边防;输:捐献。捐献财物作巩固边防的费用。
成语出处《汉书·卜式传》:“时汉方事匈奴,式上书,愿输家财半助边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