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意思形容气势迅猛。
成语出处《隋书·扬谅传》:“文安请为前锋,王以大军继后,风行电击,顿于霸上,咸阳以东可指麾而定。”
成语意思见“风驰电掣”。
成语出处清·姜承烈《序》:“先生触目,洞中机要,剖决若神,风行电掣。”
成语意思偃:卧倒,倒伏。风一吹草就倒下。比喻庶民被德教感化而顺从君主。也比喻有声望的人言行影响世态俗情
成语出处晋·葛洪《抱朴子·审举》:“引用驽庸,以为党援,而望风向草偃,庶事之康,何异悬瓦砾而责夜光,弦不调而索清音哉!”
成语意思掣:闪过;旋:奔跑。你风一样飞驰而过,像闪电一样一角即逝。形容非常迅速。
成语出处《六韬·王翼》:“奋威四人,主择材力,论兵革,风驰电掣,扫除妖魅。”
成语意思行:过;吹过;偃:卧倒;倒伏。风吹过来;草就倒伏。比喻上面的意图传下来;下级一律绝对服从。也比喻人们顺从身边的形势而采取自己的行动。
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《论语 颜渊》:“君子之德风,小人之德草,草上之风,必偃。”
成语意思谓佛教徒一意修行、清静寂定之心性。
成语出处《水浒传》第四五回:“那众僧都在法坛上看见了这妇人,自不觉都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,一时间愚迷了佛性禅心,拴不定心猿意马。”
成语意思见“风行草偃”。
成语出处《后汉书·郎顗传》:“故《周南》之德,《关雎》政本。本立道生,风行草从,澄其源者流清,溷其本者末浊。”
成语意思比喻强大的势力能制服一切。
成语出处《南齐书·高帝纪上》:“麾旆所临,风行草靡,神算所指,龙举云属。”
成语意思犹发号施令。
成语出处《墨子 尚同下》:“试用家君发宪布令其家。”
成语意思犹言斤斤计较。
成语出处明·无名氏《十样锦》第三折:“我两个跟着你们背后接坐碗儿吃也罢,你怎么这般分星拨两的。”
成语意思焚:烧;列:罗列;鼎:古代炊具。点燃名贵的香,摆满丰盛的菜肴,形容豪华奢侈的生活
成语出处明·汤显祖《牡丹亭·劝农》:“焚香列鼎奉君王,馔玉炊金饱即妨。”
成语意思行:做,行事;登:通“得”,取得,获得。从反面着手行事收到正反两面的效果
成语出处战国·卫·商鞅《商君书·徕民》:“此其损敌也,与战胜同实;而秦得之以为粟,此反行两登之计也。”
成语意思焚香:点燃香火。礼拜:向尊敬的人或神灵行礼跪拜。烧香跪拜,以表尊敬服从之意。
成语出处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六十回:“却说玄德前军……所到之处,秋毫无犯,百姓扶老携幼,满路瞻观,焚香礼拜。”
成语意思指人心离散、瓦解。
成语出处《墨子·尚贤下》:“是故以赏不当贤,罚不当暴,其所赏者已无故矣,其所罚者亦无罪,是以使百姓皆放心解体。”“放”,一本作“攸”。
成语意思非刑:法律外的残酷肉刑。指使用残酷的肉刑进行审讯逼供
成语出处罗广斌《红岩》第15章:“在渣滓洞对江姐进行非刑拷打,很显然,这是敌人疯狂的报复!”
成语意思烦:烦躁,烦恼;倦:厌倦。烦闷的心情,倦怠的眼睛
成语出处元·王实甫《丽春堂》第三折:“闲对着绿树青山,消遣我烦心倦目,潜入那水国渔乡,早跳出龙潭虎穴。”
成语意思背着柴草去救火。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,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。
成语出处韩非《韩非子 有度》:“其国乱弱矣,又皆释国法而私其外,则是负薪而救火也,乱弱甚矣。”
成语意思抚胸:拍打胸口。拍打胸口大声叫天。形容极度悲痛的样子
成语出处宋·陈亮《祭章孟容文》:“今昔见君,累然在疚,抚胸呼天,天不我覆。”
成语意思邪:不正当,不正派;归:回到。从邪路上回到正路上来,不再做坏事
成语出处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97回:“将军反邪归正,与宋某同灭田虎,回朝报奏朝廷,自当录用。”
成语意思逢:遇到;遭遇。凶:凶险;不幸。化:转化。吉:吉祥;顺利。有迷信的人认为祈求神灵;就能使遭遇到不幸的灾难转化为吉祥;顺利。
成语出处明 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42回:“豪杰交游满天下,逢凶化吉天生成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