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意思比喻怪石
成语出处西汉·韩婴《韩诗外传》第六卷:“楚能渠子夜行,见寝石,以为伏虎,弯弓而射之,没金饮羽,下视,知其石也。”
成语意思指处于有用和无用之间。比喻才能或水平中等
成语出处战国·宋·庄周《庄子·山木》:“昨日山中之木不材得终其天年,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,先生将何处?”
成语意思母亲因儿子的显贵而显贵。
成语出处《公羊传 隐公元年》:“桓何以贵?母贵也。母贵则子何以贵?子以母贵,母以子贵。”
成语意思风梳发,雨洗头。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避风雨地辛苦奔波。
成语出处三国 魏 曹丕《黎阳作》诗:“载驰载驱,沐雨栉风。”
成语意思母仪:作为母亲的典范。母亲的品德。泛指妇女的品德
成语出处南朝·宋·范晔《后汉书·光武郭皇后纪》:“好礼节俭,有母仪之德。”
成语意思咬牙切齿。形容凶狠的样子。
成语出处清·钱谦益《刻序》:“呜呼!天地间之元气终不可以灭己,而谗夫小人磨牙凿齿者,相仍而未艾。”
成语意思坐:同“座”,座位。全场静悄悄的
成语出处清·张潮《虞初新志·秋声诗自序》:“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,满坐寂然,无敢哗者。”
成语意思没有嘴的葫芦。比喻不善言谈或说话很少的人
成语出处元·关汉卿《蝴蝶梦》第二折:“浑身是口怎支吾,恰似个没嘴的葫芦。”
成语意思不爱说话的人
成语出处李国文《冬天里的春天》第四章:“生气地对这个不会喝酒,偏要喝酒的闷嘴葫芦讲:‘你可真出息,喝醉了给娘丢脸来啦!’”
成语意思犹言鲁鱼亥豕。
成语出处唐·颜真卿《干禄字书》序:“备存往制,笔削所误,抑有前闻,岂唯豕上加三,盖亦马中关五。”
成语意思明明白白地知道某种情况;却还要故意问别人。
成语出处清 石玉困《三侠五义》:“见他这番光景,明知故问道:‘先生为着何事伤心呢?”
成语意思被包在鼓里面。比喻受人蒙蔽,对有关的事情一点儿也不知道
成语出处姚雪垠《李自成》第一卷第18章:“坐井观天,闷在鼓里,怎么行?”
成语意思比喻受人蒙蔽,对有关的事情一点儿也不知道。
成语出处清·魏秀仁《花月痕》第12回:“只可怜同秀如蒙在鼓里。”
成语意思明知不对;却故意违犯。
成语出处宋 释普济《五灯会元》:“问:‘一切生灵具有佛性,既有佛性,为甚么却撞入驴胎马腹?’师曰:‘知而故犯。’”
成语意思见“满坐风生”。
成语出处宋·韩淲《涧泉日记》中卷:“谈论滑稽,文彩可观,围棋饮酒,满座风生。”
成语意思比喻永记不忘。
成语出处宋·王偁《东都事略·富弼传》:“敢不置之枕席,铭诸肺腑,终老是戒。”
成语意思亦作“满座风生”。座席之间飘来清风,使同座者都能感到。比喻来者神气不凡,光采动人。
成语出处前蜀·杜光庭《虬髯客传》:“俄而文皇到来,精彩惊人,长揖而坐,满坐风生,顾盼炜如也。”
成语意思明:表明;正:治罪;典刑:法律。依照法律处以极刑。旧时多用于处决犯人的公文或布告中。
成语出处宋 吕颐浩《辞免赴召乞纳节致仕札子》:“如是托疾,自当明正典刑;如委实抱病,伏望天慈,放臣闲退。”
成语意思旦夕:早晚之间,形容极短的时间。生命垂危,很快会死去。
成语出处唐 陈子昂《为建安王与诸将书》:“尽病水肿,命在旦夕。”
成语意思重:敬重,器重。名望很高,在当时很有名
成语出处南朝·宋·范晔《后汉书·卓茂传》:“茂与孔休,蔡勋、刘宣、龚胜、鲍宣六人同志,不仕王莽,并名重当时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