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意思见“鸣钟列鼎”。
成语出处汉·张衡《西京赋》:“击钟鼎食,连骑相过。”
成语意思靡:无、不。措:处理。不知该如何办才好。
成语出处晋·元帝《改元赦令》:“京都倾覆,宗庙为墟,孤悼心失图,靡知所措。”
成语意思措:安置,处理。不知道怎么办才好。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
成语出处宋·张君房《云笈七签》第119卷:“忽因昼寝,梦坐烟霞之境,四顾而望,熊罴虎豹,围绕周匝,莫知所措。”
成语意思命:生命。生命就在早晚之间。形容生命垂危
成语出处东汉·班固《汉书·龚胜传》:“素愚,加以年老被病,命在朝夕,随使君上道,必死道路。”
成语意思中:符合、合乎;绳:木匠用以取直,浸满墨汁的线绳。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线
成语出处战国·赵·荀况《劝学》:“木直中绳,輮以为轮,其曲中规。”
成语意思磨砖头成镜子。比喻事情不能成功
成语出处宋·陆游《仰首座求钝庵》诗:“掘井及泉那用巧,磨砖作镜未为愚。”
成语意思命:命运;人一生的遭遇;注定:预先决定。旧时迷信说法;指命运早已决定了。
成语出处明 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:“这是我命中注定,该做他家的女婿。”
成语意思投:抛掷,丢弃。比喻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用和赏识,或好人误入歧途。也比喻珍贵的东西落入不识货人的手里
成语出处梁启超《译印政治小说序》:“《六经》虽美,不通其义,不识其字,则如明珠夜投,按剑而怒也。”
成语意思名正:名义或名分正当;言顺:道理讲得通。指名分或名义正当说起话来便顺理;逆理也讲得通。亦泛指做事有充分正当的理由。
成语出处春秋 孔子《论语 子路》:“名不正则言不顺,言不顺则事不成。”
成语意思一时期内名声很大,受到广泛重视。亦作“名震一时”、“名得当时”、“名噪一时”、“名倾一时”。
成语出处宋·释惟白《续传灯录》卷二十七:“师住径山时,名重一时,如侍郎张公子韶,状元汪公圣锡少卿、冯公济川俱问道。”
成语意思名声震动当时社会。
成语出处《新唐书 刘晏传》:“号神童,名震一时。”
成语意思指名声传扬于一个时期
成语出处清 宣鼎《夜雨秋灯录三集 科场》:“朱半仙,时文中之能手也,名噪一时。”
成语意思匆忙当中难免有失误。
成语出处清·李汝珍《镜花缘》第26回:“这是他忙中有失,也是命中造定,归咎何人?”
成语意思莫:不,还是;衷:折衷,断定;是:对。不知哪个是正确。形容意见分歧,没有一致的看法
成语出处孙中山《社会主义之演讲》:“主张个人主义者,莫不反对社会主义,主张社会主义者,又莫不反对个人主义,聚讼纷纭,莫衷壹是。”
成语意思衷:折中。指意见纷歧,不能决定哪一方面对
成语出处郭沫若《盲肠炎 一个伟大的教训》:“就我见闻所及,论者的意见仍属没衷一是。”
成语意思亲眼所见。形容熟悉了解。
成语出处明·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第20卷:“放着恁般目知眼见的倒不嫁,难道到在那些酒包饭袋里去搜觅?”
成语意思莫:没有什么,没有谁。京:大,高。大得没有什么可与之相比。形容首屈一指,无与伦比。亦作“大莫与京”。
成语出处春秋·鲁·左丘明《左传·庄公二十二年》:“八世之后,莫之与京。”
成语意思在慌张忙乱中照顾不周而产生差错。亦作“忙中有失”。
成语出处清·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40回:“他这一乐,乐得忙中有错,爬起来慌慌张张的也向舅太太磕了个头。”
成语意思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,一点办法也想不出来。同“一筹莫展”。
成语出处明 张居正《与王鉴川计四事四要书》:“本兵错愕惶惑,莫展一筹。”
成语意思谓竭尽心力以赴。
成语出处严复《国闻报馆附印说部缘起》:“凡其自毁齿至于白首,终其百年之身,所目注心营,劳苦险难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