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意思对有过错的人用蒲做的鞭子抽打,只是为了使他感到羞耻,并不使他皮肉受苦。旧时用于宣扬官吏的所谓宽仁。
成语出处《快心编》第十回:“我若将此重棒责之,岂不是伤其肌肤,而使彼贻忧日后耶!古人有蒲鞭示辱则可矣。”
成语意思平地上起风浪。比喻突然发生意料不到的纠纷或事故。
成语出处唐 刘禹锡《竹枝词》:“常恨人心不如水,等闲平地起波澜。”
成语意思见“平地青云”。
成语出处明·兰陵笑笑生《金瓶梅》第29回:“若你克我者为官鬼,必主平地登云之喜,添官进禄之荣。”
成语意思结党营私,排斥异己。
成语出处西汉 刘向《战国策 齐策一》:“夫从人朋党比周,莫不以从为可。”
成语意思波澜:波涛。比喻突然发生的事端或变故
成语出处唐·刘禹锡《竹枝词》:“常恨人心不如水,等闲平地起波澜。”
成语意思瓶沉水底难觅,簪子折断难接。比喻男女分离。
成语出处唐白居易《井底引银瓶》诗:“井底引银瓶,银瓶欲上丝绳绝;石上磨玉簪,玉簪欲成中央折。瓶沉簪折知奈何,似妾今朝与君别。”
成语意思同“片言只字”。
成语出处唐·司空图《题〈柳柳州集〉序》:“噫,后之学者褊浅,片词只句,未能自辨,已侧目相诋訾矣。”
成语意思比喻破家或被祸后幸存的人。
成语出处明 夏完淳《〈续幸存录〉自序》:“破巢余卵,旦夕待命。”
成语意思排挤、清除和自己意见不同或不属于自己集团派系的人。
成语出处吕振羽《简明中国通史》第十章:“孙峻、孙晽兄弟相继专权,更加残暴,排除异己,淫污宫廷。”
成语意思排斥:排除;驱逐;异己:同自己意见不合的人;一般指在重大政治问题上有严重分歧或敌对的人;比喻排挤、清除与自己意见不合或利害冲突的人。又作“排除异己。”
成语出处《晋书 殷凯传》:“凯见江绩亦以正直为仲堪所斥,知仲堪当逐异己,树置所亲。”
成语意思越是害怕的地方越是有鬼出现。比喻越担心的事情越会出现
成语出处路遥《平凡的世界》第五卷第二章:“正如俗话所说:怕处有鬼。”
成语意思“摛”念chī。铺陈文采。
成语出处南朝·梁·刘勰《文心雕龙·诠赋》:“《诗》有六义,其二曰赋。赋者,铺也。铺采摛文,体物写志也。”
成语意思见“攀辕卧辙”。
成语出处南朝·宋·范晔《后汉书·侯霸传》:“更始元年,遣使征霸,百姓老弱相携号哭,遮使者车,或当道而卧。”
成语意思犹言转忧为喜。
成语出处南朝·陈·徐陵《答族人梁东海太守长孺书》:“又承书札,银钩甚丽,玉疏依然,开封伸纸,破愁为笑。”
成语意思排:排开。排除重重阻碍;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。
成语出处毛泽东《愚公移山》:“下定决心,不怕牺牲,排除万难,去争取胜利。”
成语意思见“破巢馀卵”。
成语出处清·钱谦益《临城驿壁见方侍御孩未题诗》诗:“抱蔓摘瓜余我在,破巢完卵似君稀。”
成语意思攀登蟾宫,折取月桂。喻科举登第。
成语出处元·秦简夫《东堂老》第一折:“你傲的是攀蟾折桂手,你敬的是闭月羞花貌。”
成语意思排:推开;涕:泪水。排除忧愁,收起泪水。形容变忧愁为欢悦
成语出处《周书·王褒传》:“且当视阴数箭,排愁破涕,人生乐耳,忧戚何为!”
成语意思裒:减少;:增补。拿多余的一方,增加给缺少的一方。比喻多接受别人的意见,弥补自己的不足。
成语出处《周易 谦》:“君子以裒多益寡,称物平施。”
成语意思原指从宗教迷信的束缚中解脱出来。现也指解放思想,扫除自卑感,树立敢想、敢说、敢干的新风格。
成语出处毛泽东《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》:“要破除迷信。不论古代的也好,现代的也好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