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意思已往的和今后的
成语出处明·周楫《西湖二集·寿禅师两生符宿愿》:“那时天台韶国师是个得道的祖师,能知过去未来之事。”
成语意思其:敌方;意:意料。乘敌方没有防备突然攻击,行动出乎对方意外
成语出处春秋·齐·孙武《孙子·计篇》:“攻其无备,出其不意。此兵家之胜,不可先传也。”
成语意思其:代词,指敌人。趁敌人还没有防备时进攻。
成语出处孙武《孙子 计篇》:“攻其无备,出其不意。”
成语意思官位不够重要,势力也很小。
成语出处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八十二回:“孙权虽有雄才,乃残汉骠骑将军、南昌侯之职,官轻则势微,尚有畏中原之心,若加以正位,则陛下一阶耳。”
成语意思各自选取自己所需要的
成语出处巴金《在尼斯》:“读者们不是一块铁板,他们有各人的看法,他们是‘各取所需’。”
成语意思同“鬼哭神号”。
成语出处清·陈梦雷《行路难》诗:“江淮南北化为鱼,鬼泣神嚎天暗黑。”
成语意思指要善于运用事物或人本身所具有的长处。
成语出处唐·吴兢《贞观政要》:“用人如器,各取所长。”
成语意思贵戚:帝王的内外亲戚;权门:权贵豪门。尊贵的皇亲国戚和有权势的豪门大族
成语出处东汉·班固《汉书·息夫躬传》:“皆交游贵戚,趋权门。”
成语意思改:改换;容:神色;更:更改;貌:相貌。指变了神色或模样
成语出处战国·宋·庄周《庄子·德充符》:“‘吾与夫子游十九年,而未尝知吾兀者也。今子与我游于形骸之内,而子学我于形骸之外,不亦过乎?’子产蹴然改容更貌,曰:‘子无乃称。’”
成语意思认为自己不如别人,表示谦虚。
成语出处《礼记·坊记》:“君子贵人而贱己,先人而后己。”
成语意思形容使人的内心深受感动。
成语出处唐·刘禹锡《唐故相国李公集纪》:“今考其文至论事疏,感人肺肝,毛发皆耸。”
成语意思以个人作为别人崇拜的对象
成语出处邓小平《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》:“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逐渐不正常,一言堂、个人决定重大问题、个人崇拜、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一类家长制现象,不断滋长。”
成语意思诟:辱骂。被人辱骂却好象没有听见一样,不动声色,形容宽宏大量,有涵养。
成语出处
成语意思乖:不和谐;戾:罪。指不和招致祸患,和睦带来吉祥
成语出处清·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27回:“想到这里,就令人不能不信‘乖气致戾,和气致祥’这句话了。”
成语意思苟且:得过且过。指得过且过、只顾眼前思想。亦指想做不正当事情的念头。一般多指男女关系。
成语出处清·西周生《醒世姻缘传》第79回:“若论狄希陈的心里,见了小珍珠这个风流俊俏的模样……却实在安着一点苟且之心。”
成语意思原指周瑜业于音乐。后泛指通音乐戏曲的人。
成语出处晋 陈寿《三国志 吴志 周瑜传》:“瑜少精意于音乐,虽三爵之后,其有阙误,瑜必知之,知之必顾,故时有人谣曰:‘曲有误,周郎顾。’”
成语意思见“高情远致”。
成语出处宋·胡仔《苕溪渔隐丛话前集·西昆体》:“义山诗世人但称颂其巧丽,至与温庭筠齐名。盖俗学只见其皮肤,其高情远意,皆不识也。”
成语意思见“高情远致”。
成语出处明·宋濂《答张秀才认诗书》:“独陶元亮天分之高……直超建安而上之,高情远韵,殆犹大羹充铏,不假盐醯而至味自存者也。”
成语意思苟且:只图目前,得过且过;因循:拖沓,疲沓。沿袭旧的,敷衍应付,得过且过,不求进取
成语出处宋·王安石《让仁宗皇帝言事书》:“臣愿陛下鉴汉、唐、五代之所以乱亡,惩晋武苟且因循之祸,明诏大臣,思所以陶成天下之才。”
成语意思清高超逸的情致。
成语出处《宣和画谱 胡擢》:“尝谓其弟曰:‘吾诗思若在三峡之间闻猿声时。’其高情逸兴如此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