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意思斗:争斗。比喻两个强者互相搏斗,必然有一方要遭严重损害
成语出处西汉·刘向《战国策·秦策二》:“虎者,戾虫;人者,甘饵。今两虎争人而斗,小者必死,大者必伤。”
成语意思比喻力量强大的双方相搏斗。
成语出处西汉 刘向《战国策 秦策二》:“虎者,戾虫;人者,甘饵。今两虎诤人而斗,小者必死,大者必伤。”
成语意思犹捋虎须。谓冒犯虎威,担受风险。唐 裴铏《传奇·孙恪》:“无何使我撩虎鬚,几不脱虎口耳。”亦省作“ 撩虎 ”。清 王夫之《章灵赋》:“奋残形以殆庶兮,危叹於撩虎。”
成语出处
成语意思屡:多次;鲜:新奇。多次见到就不觉得新奇了。也作“数(shuò;屡次)见不鲜。”
成语出处鲁迅《而已集 略谈香港》:“第二条是‘搜身’的纠葛,在香港屡见不鲜。”
成语意思形容数量多,见怪不怪
成语出处
成语意思高兴到极点时,发生使人悲伤的事。
成语出处《史记 滑稽列传》:“酒极则乱,乐极则悲,万事尽然,言不可极,极之而衰。《淮南子 道应训》:“夫物盛而衰,乐极则悲。”
成语意思在路上遇见不平的事,就挺身而出干涉,为受欺的一方打抱不平。形容人见义勇为
成语出处元 杨显之《酷寒亭》楔子:“这个是路见不平,拔刀相助,则是误伤人命。”
成语意思指见到不平的事
成语出处茅盾《霜叶红似二月花》:“我不过路见不平,说几句气话罢哩!”
成语意思多次教育,仍不改正。
成语出处
成语意思屡:多次;一次又一次;教:教育。经过多次教育;仍然不改正。也作“累教不改”。
成语出处明 沈德符《野获编 戮子》:“嘉靖末年,新郑故都御史高捷,有子不才,屡戒不俊,因手刃之。”
成语意思骥:骏马,千里马;枥:马槽。比喻有志向的人虽然年老,仍有雄心壮志
成语出处三国·魏·曹操《步出夏门行》:“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。烈士暮年,壮心不已。”
成语意思分成两个集中于相反极端的部分
成语出处毛泽东《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》:“这种情况如果让它发展下去,农村中向两极分化的现象必然一天一天地严重起来。”
成语意思廉洁:清白;奉公:奉行公事。指人不贪污;不受贿;一心为公。
成语出处孙力《都市风流》第12章:“你廉洁奉公,不就是个大公务员吗?”
成语意思带着一家大小(多指受家属的拖累)。
成语出处苗培时《矿山烈火》:“老李,我真再也没法过下去了,拉家带口的,可比不了那些光棍们好混。”
成语意思攒:积聚。乱箭身在心上。比喻内心极度痛苦。
成语出处明·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第二十卷:“见父亲倒在一个壁角边乱草之上……淹淹止存一息。二子一见,犹如乱箭攒心,放声号哭。”
成语意思腊:指腊月,即农历十二月。腊月过去,春天又来了。
成语出处唐·孙道绚《菩萨蛮·梅》:“阑干六曲天围碧,松风亭下梅初白。腊尽见春回,寒梢花又开。”
成语意思老:很;极;奸:奸诈;巨:大;极;猾:狡猾。形容阅历深而手段极其奸诈狡猾的人。
成语出处《宋史·食货志上》:“老奸巨猾;匿身州县;舞法扰民;盖甚至前日。”
成语意思到处漂泊,没有固定的住处。
成语出处宋 张君房《云笈七签》第113卷:“某不能甘于寒苦,且浪迹江湖。”
成语意思形容奢侈豪华的享乐生活
成语出处清 梁章钜《归田琐记 北东园日记诗》:“天伦乐事萃华堂,绿酒红灯夜未央。”
成语意思指在外多年,很有阅历,非常世故的人。
成语出处清·吴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50回:“须知我也是个老江湖,岂肯上你的当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