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意思宾:宾客。门外不停留客人。形容勤于待客。
成语出处《晋书 王浑传》:“浑抚循羁旅,虚怀绥纳,座无空席,门不停宾。”
成语意思树的根本,水的源头。比喻事物的根本或事情的原因。
成语出处先秦 左丘明《左传 昭公九年》:“我在伯父,犹衣服之有冠冕,木水之有本原,民人之有谋主也。”
成语意思谓读书很少或没读过书;不甚识字或不识字。
成语出处宋·司马光《涑水记闻》第16卷:“目不识书,而能口占作诗,颇有才思。”
成语意思丁:表示最简单的字。形容连一个字也不认识。
成语出处《旧唐书 张弘靖传》:“今天下无事,汝辈挽得两石力弓,不如识一丁字。”
成语意思分清楚是和非、正确和错误。
成语出处宋 欧阳修《与王懿敏公》:“某窃位于此,不能明辨是非,默默苟且,负抱愧耻,何可胜言。”
成语意思明:光明,明亮。光辉灿烂与日月同辉
成语出处西汉·戴圣《礼记·经解》:“天子者,与天地参,故德配天地,兼利万物,与日月并明,明照四海而不遗微小。”
成语意思眼睛不忍看视。形容景象极其悲惨。
成语出处明·凌濛初《二刻拍案惊奇》第七卷:“钦宗听罢,不好回言,只是暗暗泪落,目不忍视。”
成语意思标:写明;青史:古代在竹简上记事,因称史书。把姓名事迹记载在历史书籍上。形容功业巨大,永垂不朽。
成语出处元 纪君祥《赵氏孤儿》第二折:“老宰辅,你若存的赵氏孤儿,当名标青史,万古流芳。”
成语意思匆忙中售货要不了好价钱。
成语出处明·冯梦龙《警世通言》第15卷:“如今忙不择价,岂不可惜。”
成语意思指名分不正或名实不符
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《论语 子路》:“名不正,则言不顺;言不顺,则事不成。”
成语意思指执政的人有信还要有义,才能受到人民拥护。
成语出处《左传·定公十四年》:“谚曰:‘民保于信。’吾以信义也。”
成语意思命运坏,缘分浅。
成语出处明·王玉峰《焚香记·饯别》:“不必多吁多叹,恨命薄缘悭,功名恩爱难两全。”
成语意思见“门不夜关”。
成语出处南朝·宋·范晔《后汉书·东夷传论》:“及施八条之约,使人知禁,遂乃邑无淫盗,门不夜扃。”
成语意思形容社会安宁,风气良好。
成语出处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郑子产传》:“子产为相三年,门不夜关,道不拾遗。”
成语意思莫:没有谁;逾:超越,引申为过度;侈:奢侈。没有谁不会过度奢侈
成语出处南朝·宋·范晔《后汉书·张衡传》:“时天下承平日久,自王侯以下,莫不逾侈。”
成语意思虚:不真实。传出的名声与实际相符,不是虚假的
成语出处《晋书·唐彬传》:“帝顾四坐曰:‘名不虚行。’”
成语意思邪:通“斜”。眼睛不偷看旁边。比喻为人行止端方。
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11回:“妇人请竺同载。竺上车端坐,目不邪视。”
成语意思谓宜有此盛名,果然不虚妄。
成语出处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游侠列传》:“名不虚立,士不虚附。”
成语意思莫:不能。无法测量出多高多深。形容人或事难以揣测其高深奥妙。也可以讽刺故弄玄虚以迷惑别人者。
成语出处东汉 班固《汉书 严延年传》:“吏民莫能测其意深浅。”
成语意思满城:指全城各处。城里到处刮风下雨。原形容秋天景色。后形容事情传遍各处;到处都在议论着。
成语出处宋 释惠洪《冷斋夜话》第四卷:“昨日宵卧,闻搅林风雨声,遂起题壁曰:‘满城风雨近重阳’,忽催税人至,遂败意,只此一句寄举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