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意思亦作“磨礲浸灌”。切磋浸染。形容勤学苦练,始终不懈。
成语出处唐·韩愈《考功员外卢君墓志铭》:“君时任戴冠,通《诗》《书》,与群日讲说周公、孔子,以相磨砻浸灌,婆娑嬉游,未有舍所为为人意。”
成语意思劳:烦。在梦中也思念,思想上不得平静
成语出处明·高濂《玉簪记·依亲》:“我媳妇孤身在那方?痛杀我梦劳魂想。”
成语意思比喻虚幻不真实的事情
成语出处战国·宋·庄周《庄子·齐物论》:“昔者庄周梦为蝴蝶,栩栩然蝴蝶也。”
成语意思脉络:人体内的经络。比喻事物前后连贯,条理清楚
成语出处宋·朱熹《序》:“然后此书之旨,支分节解,脉络贯通。”
成语意思犹言叶落归根。
成语出处东汉·班固《汉书·翼奉传》:“安乐奸邪,辰未主之。”颜师古注引三国·魏·孟康曰:“翼氏《风角》曰:‘木落归本,水流归末’,故木利在亥,水利在辰,盛衰各得其所,故东也。”
成语意思考虑谋划深远的问题
成语出处东汉·班固《汉书·辛庆忌传》:“光禄勋庆忌行义所在,柔毅敦厚,谋虑深远。”
成语意思见“草庐三顾”
成语出处元·无名氏《醉写赤壁赋》第一折:“不肯去兰省一朝登北阙,便想这茅庐三顾到南阳。”
成语意思谓受风露轻拂、浸润。
成语出处宋·王十朋《郡圃无海棠买数根植之》诗:“半含欲吐不胜情,沐露梳风睡明月。”
成语意思名:名次;前茅:春秋时楚国用茅草做报警用的旌旗;行军时拿着走在队伍的前面;作为报警的信号;故称“前茅”。比喻名次挂在前面。多指考试或竞赛等。
成语出处先秦 左丘明《左传 宣公十二年》:“蔿敖为宰,择楚国之令典,军行,右辕,左追蓐,前茅虑无,中权,后劲。”
成语意思比喻刚正不阿,不畏权贵
成语出处唐 元稹《裴注侍御史制》:“季代而还,埋轮破柱之徒,绝不复出,朕甚异焉。”
成语意思迷离:眼睛半闭半睁的样子;扑朔:脚乱蹬乱动。原指分辨不清雌雄、男女。
成语出处南宋 郭茂倩《乐府诗集 横吹曲辞五 木兰诗》:“雄兔脚扑朔,雌兔眼迷离,双兔傍地走,安能辨我是雄雌!”
成语意思南柯:指槐树的南枝。比喻一场美梦
成语出处元·王实甫《西厢记·夫人停婚》:“他实在咽不下玉液金波,谁承望月底西厢,变做了梦里南柯。”
成语意思指没有情绪
成语出处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七回:“过了两三日,众多闲汉都来伺候,见衙内心焦,没撩没乱,众人散了。”
成语意思心神不定的样子
成语出处元·王实甫《西厢记》第一本第四折:“着小生迷留没乱,心痒难挠。”
成语意思神色不宁的情状
成语出处元·施惠《幽闺记·招商谐偶》:“空使我意沉吟,眉留目乱羞难道。”
成语意思见“买犁卖剑”。
成语出处宋·陈亮《贺新郎·怀辛幼安用前韵》:“天下适安耕且老,看买犁卖剑平家铁。”
成语意思末路:最后的一段路程。走最后一段路程是艰难的。比喻越到最后,工作越艰巨。也比喻保持晚节不易。
成语出处西汉 刘向《战国策 秦策五》:“‘行百里者半于九十’,此言末路之难。”
成语意思先钻李核,然后出卖,免得别人得到良种。形容极端自私。
成语出处南朝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俭啬》:“王戎有好李,卖之恐人得其种,恒钻其核。”
成语意思以目测量,用心经营。形容精心勘测设计。
成语出处《明史·宦官传·阮安》:“阮安有巧思,奉成祖营北京城池宫殿及百司府廨,目量意营,悉中规划,工部奉行而已。”
成语意思绵:丝棉。棉絮里面藏着针。比喻外貌和善,内心刻毒或软中有硬;也比喻极其珍爱
成语出处元·王实甫《西厢记》第三本第四折:“得了个纸条儿恁般绵里针,若见玉天仙怎生软厮禁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