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意思见“日削月朘”。
成语出处宋·司马光《乞罢将官状》:“自转运使知州以下,白直及迎送之人,日朘月减,出入导从,大为萧条。”
成语意思仁爱和正义的行动到了头。旧指诚心报答有助于农事的神灵。对人的爱护、容忍、原谅与帮助;达到尽心尽力的最大限度。
成语出处西汉 戴圣《礼记 郊特牲》:“蜡之祭,仁之至,义之尽也。”
成语意思鼎:古代用青铜制成的炊具,多为圆形,三足两耳。把手指伸到鼎里蘸点汤。比喻沾取非分的利益。
成语出处《左传 宣公四年》:“及食大夫鼋,召子公而弗与也。子公怒,染指于鼎,尝之而出。”
成语意思佛家语,比喻错将妄想认为真实。
成语出处《大方广园觉修多罗经》:“譬如有人,认贼为子,其家财宝终不成就。”
成语意思为战:作战。人人能独立地战斗。
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淮阴侯列传》:“此所谓‘驱市人而战之’,其势非置之死地,使人人自为战。”
成语意思日中:太阳当头,指正午;市:做买卖。中午进行交易做生意。原指古代物物交换的集市方式。后也形容偏僻地区的商业活动情形。
成语出处《易·系辞下》:“日中为市,致天下之民,聚天下之货,交易而退,各得其所。”
成语意思寒冬腊月,方知松柏常青。比喻有志之士在艰险的环境中奋斗到最后。
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《论语 子罕》:“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。”
成语意思毋:不要。暂且安心等一会儿;不要急躁。
成语出处唐 韩愈《答吕毉山人书》:“方将坐足下三浴而三熏之,听仆所为,少安无躁。”
成语意思稍稍安静,不要急躁。
成语出处唐·韩愈《答吕医山人书》:“方将坐足下三浴而三熏之,听仆之所为,少安无躁。”
成语意思精神安定,气息凝集。
成语出处明·凌濛初《初刻拍案惊奇》第五卷:“拿些姜汤灌他,他微微开口,咽下去了;又调些粥汤来灌他,弄了三四更天气,看看苏醒,神安气集。”
成语意思神:精神。指内心十分安定
成语出处金·王丹桂《洞仙歌·示门人》:“下虔心,苦志挫锐摧强;忘宠辱,自得神安气定。”
成语意思舍:放弃;就:趋,从。舍弃安逸而趋于危险。形容违背常情,不理智
成语出处宋·苏舜钦《上范希文书》:“延州逼近贼锋,而能舍安逸以就危隘,虽古人不逮也。”
成语意思同“食前方丈”。
成语出处汉·桓宽《盐铁论·孝养》:“高台极望,食案方丈,而不可谓孝。”
成语意思泛指古书残缺已有多年。
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五帝本纪》:“《书》缺有间矣,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。”
成语意思车轨相同,文字相同。比喻国家统一。
成语出处西汉 戴圣《礼记 中庸》:“今天下车同轨,书同文。”
成语意思书:书信。信中难以充分表达其意。后多作书信结尾习用语。
成语出处《周易 系辞上》:“子曰:‘书不尽言,言不尽意。’”
成语意思昃:太阳偏西。太阳到了正午就要西斜,月亮盈满就要亏缺。比喻事物盛极必衰,或发展到一定限度就会向相反方向转化
成语出处《周易·丰》:“日中则昃,月盈则食,天地盈虚,与时消息。”
成语意思太阳到了正午就要偏西,月亮盈满就要亏缺。比喻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,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。
成语出处《易 丰》:“日中则昃,月盈则食,天地盈虚,与时消息,而况乎人乎!”
成语意思见“认贼为子”。
成语出处明·徐复祚《一文钱》第三出:“有一等颠倒丧志,投东觅西,失却眼前至宝,这便是认贼作子。”
成语意思《论语·八佾》:“或问褅之说。子曰:‘子知也;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,其如示诸斯乎!’指其掌。”后用“如指诸掌”比喻对事情非常熟悉了解。
成语出处《论语·八佾》:“或问褅之说。子曰:‘子知也;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,其如示诸斯乎!’指其掌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