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意思出生就没有碰上好时辰。形容时运不济或慨叹不被人赏识。
成语出处《诗经 大雅 桑柔》:“我生不逢辰,逢天僤怒。”
成语意思吃饭不用两道菜肴。谓饮食节俭。
成语出处《左传·哀公元年》:“昔阖庐食不二味,居不重席,室不崇坛,器不彤镂,宫室不观,舟车不饰,衣服财用,择不取费。”《韩非子·外储说左下》:“食不二味,坐不重席。”
成语意思蜀:四川;鄙:边境;僧:和尚。比喻穷与富不是事业成功的关键条件
成语出处《白鹤堂时文集》:“蜀之鄙有二僧,其一贫,其一富。”
成语意思讲的人舌头破了,听的人耳朵聋了。形容议论多而杂,别人不予理睬。
成语出处《战国策·秦策一》:“舌敝耳聋,不见成功。”
成语意思指买卖公道,不相欺诈。形容社会风气好。同“市无二价”。
成语出处《三国志 魏志 王烈传》“卒于海表”裴松之注引《先贤行状》:“烈居之历年,未尝有患。使辽东强不凌弱,众不暴寡,商贾之人,市不二价。”
成语意思十个不抵一个。谓人虽多但不顶用。
成语出处汉·荀悦《汉纪·文帝纪下》:“土山平陵,漫衍相属,平原广野,此车骑之地也,步兵十不当一。”
成语意思亦作“山崩地塌”。山岳崩倒,大地塌陷。
成语出处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九十四回:“忽然一声响,如山崩地陷,羌兵俱落于坑堑之中。”
成语意思说长道短,信口雌黄。比喻对人对事任意评论。
成语出处明 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21回:“正在那里张家长、李家短,说白道绿。”
成语意思见“说白道绿”。
成语出处明·兰陵笑笑生《金瓶梅》第88回:“小肉儿,还恁说白道黑,他一个佛家之子,你也消受不得他这个问讯。”
成语意思谓赏赐与功劳不相称。
成语出处战国·赵·荀况《荀子·正论》:“夫德不称位,能不称官,赏不当功,罚不当罪,不祥莫大焉。”
成语意思山岳崩塌,大地裂开。亦用以形容响声强烈巨大。
成语出处《宋书 五行志》:“六月,寿春大雷震,山崩地坼,家人陷死,上庸郡亦如是。”
成语意思谓认识事物的变化,灵活地处理问题。
成语出处北齐·颜之推《颜氏家训·涉务》:“五则使命之臣,取其识变从宜,不辱君命。”
成语意思味:菜肴。吃饭不要两样菜肴。形容生活俭朴。
成语出处《韩非子·外储说左下》:“食不二味,坐不重席。”《史记·吴太伯世家》:“越王勾践食不重味,衣不重采,吊死问疾,且欲有所用其众。”
成语意思考虑事情不超过自己的职分。
成语出处《周易 艮》:“《象》曰:兼山艮,君子以思不出其位。”
成语意思室:房屋;坛:堂基。指盖房子不加高地。比喻不崇尚奢华
成语出处春秋·鲁·左丘明《左传·哀公元年》:“昔阖庐食不二味,居不重席,室不崇坛。”
成语意思肩膀耸起成了一个“山”字。形容人耸肩缩颈的相貌。也形容人体瘦削的样子。
成语出处宋 陆游《衰疾》:“捉襟见肘贫无敌,耸膊成山瘦可知。”
成语意思甘:味道好。吃东西品不出其中的味道。形容心中有事;吃东西也不香。
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孙子吴起传》:“寡人已知将军能用兵矣。寡人非此二姬,食不甘味,愿勿斩也。”
成语意思谓同样的事不宜连作三次。
成语出处明·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二十七回:“常言道:‘事不过三。’我若不去,真是个下流无耻之徒。”
成语意思少:年少。更:经历。指年纪轻;阅历不多。形容缺乏经验或不懂人情世故。
成语出处《晋书 周顗传》:“君少年未更事。”
成语意思凡事一定亲自处理。形容办事认真。
成语出处唐 张九龄《谢赐大麦面状》:“伏以周人之礼,唯有籍田,汉氏之荐,但闻时果,则未有如陛下严祗于宗庙,勤俭于生人,事必躬亲,动合天德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