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意思奕奕:精神焕发的样子。形容精神旺盛,容光焕发
成语出处明·朱国桢《资德大夫正治上卿高先生墓志铭》:“自幼神彩奕奕,善读书,言动如成人。”
成语意思语本《诗 大雅 绵》:“予曰有御侮”毛传:“武臣折冲曰御侮。”后用以谓抗击敌人。
成语出处语本《诗·大雅·绵》:“予曰有御侮”毛传:“武臣折冲曰御侮。”
成语意思奕奕:精神焕发的样子。形容精神饱满,容光焕发。
成语出处明 沈德符《万历野获编 玩具 晋唐小楷真迹》:“韩宗伯所藏曹娥碑,为右军真迹。绢素稍暗,字亦惨淡。细视良久,则笔意透出绢外,神采奕然。”
成语意思谓能压服困难,御敌致胜。
成语出处汉·马融《延光四年日蚀上书》:“必得将兼有二长之才,无二短之累,参以吏事,任以兵法,有此数姿,然后能折冲厌难,致其功实,转灾为福。”
成语意思师:军队;名:名义,引伸为理由。出兵必有正当的理由。后比喻做某事有充足的理由。
成语出处西汉 戴圣《礼记 檀弓下》:“师必有名。”
成语意思元老:资格最老,声望最高的老臣。原指受三世皇帝重用的臣子。现在用来指在一个机构里长期工作过的资格老的人。
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《后汉书 章帝纪》:“行太尉事节乡侯熹三世在位,为国元老。”
成语意思善:拭;善刀:把刀擦干净。将刀擦净,收藏起来。比喻适可而止,自敛其才。
成语出处《庄子·养生主》:“提刀而立,为之四顾,为之踌躇满志,善刀而藏之。”
成语意思申:至;夕:夜。自夜到晨,从晨到夜
成语出处《梁书·张贊传》:“不事王侯,负才任气,见余则申旦达夕,不能已己。”
成语意思识:知识,见识。具有广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
成语出处明·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第55回:“他是晋国勋臣,识多才广。”
成语意思舍:放弃;短:短处,缺点;长:长处,优点。指舍弃其缺点,汲取其长处
成语出处《旧五代史·梁书·太祖记》:“如或一言拔俗,一事出群,亦当舍短从长,随才授任。”
成语意思撒放豆子,变成军队。传说中谓散布豆类即能变成军队的一种魔法。旧小说戏曲中所说的一种法术。
成语出处元 无名氏 《十样锦》第二折:“变昼为夜,撒豆成兵,挥剑成河,呼风唤雨。”
成语意思指改造天地宇宙。比喻做非凡之事。
成语出处《旧唐书 音乐志一》:“高祖缩地补天,重张区宇;反魂肉骨,再造生灵。”
成语意思盛德:美盛的品德;泯:灭。美盛的德行永远不会泯灭。指品德高尚的人永世受人崇敬
成语出处南朝·宋·傅亮《为宋公修张良庙教》:“夫盛德不泯,义存祀典。”
成语意思疏宕:放荡。放荡不受拘束
成语出处《北史·薛憕传》:“憕早丧父,家贫,躬耕以养祖母,有暇则览文籍,疏宕不拘,时人未之奇也。”
成语意思《后汉书 黄宪传》:“叔度汪汪若千顷陂,澄之不清,淆之不浊,不可量也。”叔度,黄宪字。后以喻人度量宽大。
成语出处《后汉书·黄宪传》:“叔度汪汪若千顷陂,澄之不清,淆之不浊,不可量也。”
成语意思刚动手治疗;病就除去了。形容医术高明。也比喻工作做得好;解决问题迅速。
成语出处元 无名氏《碧桃花》第二折:“嬷嬷你放心,小人三代行医,医书脉诀,无不通晓,包的你手到病除。”
成语意思坚守正道,安于贫穷。旧时用来颂扬贫困而有节操的士大夫。
成语出处《旧唐书·王及善等人传赞》:“守道安贫,坏远当仁。”
成语意思在杯酒之间取得胜算,现亦指与各国进行外交谈判或以高明的谈判手段制胜对方
成语出处语本《战国策·齐策五》:“此臣之所谓比之堂上,禽将户内,拔城於尊俎之间,折冲席上者也。”晋·张协《杂诗》之七:“何必操干戈,堂上有奇兵,折冲樽俎间,制胜在两楹。”
成语意思谓彻底干净,毫无存留。《汉书 魏豹田儋等传赞》:“用于贬义。秦灭六国,而上古遗烈扫地俱尽矣。”《晋书 儒林传序》:“惟怀逮愍,丧乱弘多,衣冠礼乐,扫地俱尽。”《隋书 高祖纪下》:“圣人遗训,扫地俱尽,制礼作乐,今也其时。”
成语出处《汉书·魏豹田儋等传赞》:“用于贬义。秦灭六国,而上古遗烈扫地俱尽矣。”《晋书·儒林传序》:“惟怀逮愍,丧乱弘多,衣冠礼乐,扫地俱尽。”
成语意思为欢迎所拥护的军队,用箪盛饭,用壶盛水,进行犒劳。语本《孟子 梁惠王下》:“箪食壶浆,以迎王师。”
成语出处语出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:“箪食壶浆,以迎王师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