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意思①谓百般劝说或请求。②褒贬,评论好坏。
成语出处明·兰陵笑笑生《金瓶梅》第16回:“我赶眼错就走出来,还要拦阻,又说好说歹,放了我来。”
成语意思指习惯成性,很难改变。
成语出处元·无名氏《谢金吾》第三折:“可不的山河易改,本性难移。”
成语意思想到会发生祸患,事先采取预防措施。
成语出处《易·既济》:“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。”
成语意思形容心神恍惚,难以把握。亦作“神摇魂荡”、“神魂荡扬”、“神魂飘荡”。
成语出处明·凌濛初《二刻拍案惊奇》第八卷:“沈将仕看见李三情状,一发神魂摇荡。”
成语意思冻十天,晒一天。比喻做事时而抓紧,时而懈怠,进展不快。
成语出处金·元好问《戏题新居二十韵》:“就中此宅尤费手,官织工材半佣顾。十寒一暴半载强,才得安床置铛釜。”
成语意思声:声誉;华:显耀;行:品行;实:朴实。声望很高,品行朴实
成语出处唐·韩愈《举荐张藉状》:“声华行实,光映儒林。”
成语意思上面的喜爱什么,下面的人就会对此爱好的更加利害。
成语出处先秦 孟轲《孟子 滕文公上》:“上有好者,下必有甚焉者矣。”
成语意思犹言融会贯通。
成语出处明·宋濂《无隐君子东阳陈先生鹿皮子墓志铭》:“余悉屏去传注,独取遗经,精思至四十春秋,一旦神会心融,灼见圣贤之大指。”
成语意思会:领会,理解;契:投合。互相之间,内心理解并相投合
成语出处《宣和书谱·行书·王安石》:“而京师神会心契,得之于心,应之于手,可与方驾。”
成语意思谓长幼之间或上下级之间相处得很好。
成语出处元·岳伯川《铁拐李》第二折:“常则是户静门清,上和下睦,立计成家,众口流传。”
成语意思势:形状;形:形体。形体各自独立,结构完整不分。
成语出处三国 魏 何晏《景富殿赋》:“桁梧复迭,势合形离。”
成语意思烹饪赖水火而成,调味兼盐梅而用。喻人之才性虽各异,而可以和衷共济。
成语出处《旧唐书·忠义传·王义方》:“本欲水火相济,盐梅相成,然后庶绩咸熙,风雨交泰。”
成语意思丧:丧失;消:失去。形容惊恐到极点
成语出处明·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第41回:“今日路当险处,遇此劲敌,那残兵又都是个伤弓之鸟,谁人不丧胆消魂!”
成语意思丧、销:失去。形容惊恐到极点。
成语出处元·无名氏《冯玉兰》第四折:“暗自凝睛,不由我不丧胆销魂忽地惊。”
成语意思曙:破晓时光。旧称仅遗孤女。
成语出处唐·孟棨《本事计·征咎》:“崔曙进士作《明堂火珠诗试帖》曰:‘夜来双月满,曙后一星孤。’当时以为警句。及来年,曙卒,唯一女名星星。人始悟其自谶也。”
成语意思谓生活穷苦。食藿,以豆叶为食;悬鹑,衣衫褴褛,似鹑鸟悬垂的秃尾。
成语出处明·冯梦龙《喻世明言》第八卷:“臣今幸沽朱绂,而保安子天佑食藿悬鹑,臣窃愧之。”
成语意思用以作为精巧神妙之物的代称。
成语出处据《庄子 田子方》载,宋元君召集众画家作画,大家都敬立作画,只有一人回舍,解衣伸腿而坐。宋元君认为他是真正的画师。又据《吴越春秋 阖闾内传》载,吴人干将、莫邪夫妇善铸剑。
成语意思隋:古国名。比喻珍贵的物品。
成语出处《庄子 让王》:“今且有人于此,以隋侯之珠,弹千仞之雀,世必笑之。是何也?则其所用者重,而所要者轻也。《淮南子 览冥训》:“譬如隋侯之珠,和氏之璧,得之者富,失之者贫。”
成语意思水火:比喻灾难。灾难困苦之中。
成语出处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:“今燕虐其民,王往而证之,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。”
成语意思寒冬腊月,方知松柏常青。比喻只有经过严峻的考验,才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。
成语出处《论语 子罕》:“岁寒,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