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意思指耳听为虚,眼见为实
成语出处东汉·王符《潜夫论·贤难》:“此随声逐响之过也。”
成语意思穴:动物的窠巢。比喻坏人聚集互相争斗
成语出处《梁书·元帝纪》:“侯景奔窜,十鼠争穴,郭默清夷,晋熙附义。”
成语意思枢:门上的转轴;绳枢:用绳子系枢轴。形容生活贫穷的人或指贫苦人家子弟
成语出处南朝·梁·刘峻《广绝交论》:“则有穷巷之宾,绳枢之士。”
成语意思拱着手,坐着看。比喻对应当管的事无能为力或不管不问。
成语出处《明史·徐有贞传》:“京军一出,日费不赀,遇涨则束手坐视,无所施力。”
成语意思谓奖赏和自己的意见相同的,惩罚和自己的意见不同的。
成语出处战国·韩·韩非《韩非子·八经》:“故赏贤罚暴,举善之至者也;赏暴罚贤,举恶之至者也;是谓赏同罚异。”
成语意思比喻读书甚多,学识丰富精湛。二酉,指大酉山、小酉山。据说小酉山上石穴中有书千卷,相传秦人于此而学,因留之。见《太平御览》卷四九引南朝宋盛弘之《荆州记》。后因以此为喻。
成语出处语出《太平御览》卷四九引南朝·宋·盛弘之《荆州记》:“小酉山上石穴中有书千卷,相传秦人于此而学,因留之。”
成语意思本指身躯、四肢、须发、皮肤,后亦泛指自己身体的全部,自身。
成语出处《孝经 开宗明义》:“身体发肤,受之父母,不敢毁伤,孝之始也。”
成语意思把事情当成小孩儿玩耍一样来对待。比喻不当一回事;极不重视。儿戏:小孩子闹着玩。
成语出处明 凌濛初《初刻拍案惊奇》第11卷:“所以说为官做吏的人,千万不要草菅人命,视同儿戏。”
成语意思面:脸。比喻奉承拍马,玩弄两面手法
成语出处唐·李商隐《杂纂》:“三头两面趋奉人。”
成语意思石投海中迅速没入,比喻毫无反响或杳无音信
成语出处明·许仲琳《封神演义》第80回:“吕岳闻杨瑨之言,如石投大海,半晌无言。”
成语意思断发向天起誓。
成语出处《新五代史·伶官传序》:“至于誓天断发,泣下沾襟,何其哀也。”
成语意思见“顺天应人”。
成语出处唐·韩愈《进表状》:“及嗣守大位,行其所闻,顺天从人,传授圣嗣。”
成语意思《诗 豳风 鸱鸮》:“迨天之未阴雨,彻彼桑土,绸缪牖户。”朱熹集传:“土,音杜。桑土,桑根皮也……我及天未阴雨之时,而往取桑根以缠绵巢之隙穴,使之坚固,以备阴雨之患。”后遂以“桑土绸缪”喻勤于经营,防患未然。
成语出处《诗·豳风·鸱鸮》:“迨天之未阴雨,彻彼桑土,绸缪牖户。”朱熹集传:“土,音杜。桑土,桑根皮也……我及天未阴雨之时,而往取桑根以缠绵巢之隙穴,使之坚固,以备阴雨之患。”
成语意思桑田:农田。大海变成桑田,桑田变成大海。比喻世事变化很大。
成语出处晋·葛洪《神仙传·麻姑》:“麻姑自说云,接待以来,已见东海三为桑田。”
成语意思谓提倡相同的,排斥不同的。
成语出处宋·司马光《稷下赋》:“下论孔墨,上述羲炎,树同拔异,辨是分非。”
成语意思形容旧时知识分子脱离生产劳动,缺乏生产知识。
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《论语 微子》:“子路问曰:'子见夫子乎?'丈人曰:'四体不勤,五谷不分,孰为夫子?'”
成语意思四肢不劳动。形容脱离劳动。
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《论语 微子》:“子路问曰:'子见夫子乎?'丈人曰:'四体不勤,五谷不分,孰为夫子?'”
成语意思升:登上;堂:古代指宫室的前屋。拜见对方的母亲。指互相结拜为友好人家。
成语出处《三国志·吴志·周瑜传》:“坚子策,与瑜同年,独相友善,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,升堂拜母,有无通共。”
成语意思同“桑田沧海”。
成语出处唐·卢照邻《长安古意》诗:“节物风光不相待,桑田碧海须臾改。”
成语意思图:图谋;轨:比喻规矩,法度。指图谋做不合法或不正当的坏事
成语出处南朝·宋·范晔《后汉书·袁绍传》:“会董卓乘虚,所图不轨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