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意思比喻好名声永远流传。
成语出处《吴越春秋 勾践伐吴外传》:“声可托于弦管,名可留于竹帛。”
成语意思见“谬采虚声”。
成语出处梁启超《致伍秩庸星使书》:“自惟庸陋,靡所取裁,顾承过爱,谬采虚誉。”
成语意思比喻人不管有多大能耐,总得有人帮助
成语出处清·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19回:“有了银钱,却又只怕没人,又道是:牡丹花好,终须绿叶扶持。”
成语意思全部计算在内。
成语出处清 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39回:“孔夫子给子华他们老太太的米,那是行人情,自然给的是串过的细米,那得满打满算。”
成语意思咂:用舌头抵住牙齿发出的声音。目光发呆,口中发出啧啧声。形容吃惊的样子
成语出处清·褚人获《隋唐演义》第52回:“寨中这些兵卒,多是强盗出身,何曾看见如此礼物,见了个个目呆口咂,连尤俊达与连巨真亦啧啧称羡。”
成语意思形容气极时的神情。
成语出处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33回:“贾政此时气得目瞪口歪,一面送那官员,一面回头命宝玉:‘不许动!回头有话问你!’”
成语意思暇:闲暇,余暇。指在战争的余暇。
成语出处清·江藩《汉学师承记·王昶》:“先生从征九年,虽羽书旁午,然磨盾之暇,马上吟咏,穹庐诵读,无一日废也。”
成语意思疑团:弄不清的问题。形容心里充满了疑问
成语出处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87回:“弄得宝玉满肚疑团,没精打采,归至怡红院中。”
成语意思见“目眐心骇”。
成语出处《轰天雷》第十回:“当时土木工匠们弄得目瞪心骇,不知所为,都停着工看。”
成语意思同“目瞪口呆”。
成语出处谭嗣同《思纬氤氲台短书一报元征》:“向之主战者,乃始目瞪舌挢,神丧胆落,不敢出一语。”
成语意思比喻人不管有多大能耐,总得有人在旁协助。
成语出处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110回:“俗话说的,‘牡丹虽好,全仗绿叶扶持’。太太们不亏了凤丫头,那些人还帮着吗?”
成语意思比喻人不管有多大能耐,总得有人在旁协助。
成语出处清 褚人获《隋唐演义》第十二回:“也不像两个人打,就如一对猛虎争餐,擂台上流做一团。牡丹虽好,全凭绿叶扶持。”
成语意思瞪:眼睛发愣。眼睛发愣,神情呆滞。形容吃惊的样子
成语出处清·李汝珍《镜花缘》第18回:“登时惊得目瞪神呆,惟恐他们盘问,就要出丑。”
成语意思用木头雕刻或泥土塑造的偶像。形容人呆板不灵活或神情呆滞。
成语出处清 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27回:“那黛玉倚着床栏杆,两手抱着膝,眼睛含着泪,好似木雕泥塑的一般。”
成语意思鬻:卖。指穷困到极点;无法养家糊口;维持生活;被迫卖掉自己的儿女。
成语出处清 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47回:“破家荡产,鬻儿卖女,时有所闻。”
成语意思弭耳:温驯的样子。形容非常听话
成语出处清·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16回:“且等我收伏了这个贯索奴,作个引线,不怕那条孽龙不弭耳受教。”
成语意思竖:直立。汗毛和头发都竖立起来。形容极度恐惧、紧张的样子
成语出处清·石玉昆《三侠五义》第六回:“猛然间听的呼呼风响,杨忠觉得毛发皆竖,连忙起身,手掣宝剑。”
成语意思竖:直立。汗毛和头发都竖立起来。形容愤怒或极度恐惧、紧张的样子
成语出处清·钱彩《说岳全传》第71回:“黑蛮龙听了,不觉腮边火冒,毛发尽竖。”
成语意思同“盲风怪雨”。比喻困境。
成语出处杨笃生《新湖南》第五篇:“愈挫愈奋,愤盈旁魄,几使俄政府权力威命之所及,俱限于盲风晦雨之途焉。”
成语意思一肚子的疑惑。
成语出处清 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13回:“公子听如此说,便不好问,只是未免满腹狐疑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