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意思蓬:散乱。跣:赤脚。头发散乱,双脚赤裸。形容人衣冠不整,十分狼狈或困苦之状。亦作“披头跣足”、“蓬头赤脚”。
成语出处明·冯梦龙《喻世明言》第27卷:“买臣妻的后夫亦在役中,其妻蓬头跣足,随伴送饭。”
成语意思亦作“品头论足”。①指无聊的人随意议论妇女的容貌体态。②现亦比喻在小节上一味挑剔。
成语出处清·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阿宝》:“[生]遥见有女子憩树下,恶少年环如墙堵。众曰:‘此必阿宝也。’趋之,果宝也。审谛之,娟丽无双。少倾人益稠。女起遽去。众情颠倒,品头题足,纷纷若狂。
成语意思普天:整个天下;率土:指四海之内。指全中国或全世界。
成语出处《诗·小雅·北山》:“溥天之下,莫非王土;率土之滨,莫非王臣。”
成语意思形容头发披垂,非常散乱
成语出处清·李百川《绿野仙踪》第60回:“众役将婆子打的蓬头散发,和开路鬼一般。”
成语意思原指轻浮地议论妇女的容貌。现也比喻对人对事任意挑剔。
成语出处清 蒲松龄《聊斋志异》:“众情颠倒,品头论足,纷纷如狂。”
成语意思评、品:评论;区分高低优劣。原指无聊的人评论妇女的容貌;后泛指发表评论;随意挑剔。
成语出处清 蒲松龄《聊斋志异 阿宝》:“女起遽去,众情颠倒,评头品足,纷纷如狂。”
成语意思比喻畏首畏尾,顾虑重重。
成语出处张英《老年突击队》:“他名叫温成书,因为做事怕痛怕痒,干哈也吞吞吐吐,没有火气,所以大伙把他的名字喊成为‘温吞水’了。”
成语意思偏:只注重一方面。只听信一方面,指处理问题态度不公正,方法不妥当
成语出处汉 王符《潜夫论 明暗》:“君之所以明者,兼听也;其所以暗者,偏信也。”
成语意思偏:只注重一方面。只听信一方面的话;就以为真;指处理问题态度不公正;方法不妥当。
成语出处汉 王符《潜夫论 明暗》:“君之所以明者,兼听也;其所以暗者,偏信也。”
成语意思正对着头部
成语出处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16回:“杨志拿着藤条,劈头劈脑打去,打得这个起来,那个睡倒,杨志无可奈何。”
成语意思劈:正对着,冲着。正对着头和脸盖下来。形容来势很猛
成语出处明·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第三卷:“金二员外来亲近他时,被他劈头劈脸,抓有几个血痕。”
成语意思形容女子姿态优美。
成语出处明·徐复祚《红梨记·豪宴》:“我府中歌童舞女虽多,端没有这妮子娉婷袅娜。”
成语意思比喻凭空加害于人而又无从追究的事物。
成语出处先秦 庄周《庄子 达生》:“虽有忮心者不怨飘瓦。”《山木》:“方舟而济于河,有虚船来触舟,虽有惼心之人不怒。”
成语意思破屋断墙。形容残破废弃的建筑。
成语出处宋·苏轼《凌虚台记》:“然而数世之后,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。”
成语意思韦:熟牛皮,弦:弓弦。原指西门豹性急,佩韦自戒;董安于性缓,佩弦自戒。原形容随时警戒自己。后常比喻有益的规劝。
成语出处《韩非子·观行》:“西门豹之性急,故佩韦以缓己;董安于之性缓,故佩弦,故佩弦以自急。”
成语意思《晋书·乐广传》:“广善清言而不长于笔,将让尹,请潘岳为表。岳曰:‘当得君意。’广乃作二百句语,述己之志。岳因取次比,便成名笔。时人咸云:‘若广不假岳之笔,岳不取广之旨,无以成斯美也。’”后因以“潘文乐旨”指美好文章的文辞与意旨。
成语出处《晋书·乐广传》:“广善清言而不长于笔,将让尹,请潘岳为表。岳曰:‘当得君意。’广乃作二百句语,述己之志。岳因取次比,便成名笔。时人咸云:‘若广不假岳之笔,岳不取广之旨,无以成斯美也。’”
成语意思指穷苦人住的简陋破旧的房屋
成语出处
成语意思裒:刨除;鞠:阻塞。清除凶狠的人,制止贪婪的人
成语出处《献平淮夷雅表》:“被昏卒狂,裒凶鞠顽。”
成语意思竭:尽。指费尽心思
成语出处宋·欧阳修《论更改贡举事件札子》:“选五百人,而日限又迫,使考试之官殆废寝食,疲心竭虑,因劳致昏。”
成语意思心情平稳;态度冷静;不鲁莽行事。
成语出处宋 吕本中《官箴》:“又如监司郡守严刻过当者,须平心定气与之委曲详尽,使之相从而后已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