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意思透:通过。贯通古今
成语出处元·王吉昌《行香子·木金间隔》:“杳冥时,踪迹难寻,无中显有,透古通今。”
成语意思形容用秤称东西时,秤杆的一端高一点或低一点,难免稍有出入。
成语出处李存葆《高山下的花环》:“既不像低级说客那样赤裸裸地进行交易,更不像小商贩那样为头高头低去煞费苦心地拨弄秤砣。”
成语意思从今到古无所不谈,无不评论。
成语出处元 张可久《端正好 渔乐》:“人间开口笑樵渔,会谈今论古。”
成语意思指偏远地区。比喻离帝王很远。
成语出处宋·秦观《代王承事乞回授一官表》:“臣父独婴罪衅,流寓江海,天高日远,自新无路,臣诚私心痛之。”
成语意思柔:软;刚:硬。吐出硬的,吃下软的。比喻怕强欺软。
成语出处《诗经 大雅 烝民》:“人亦有言,柔则茹之,刚则吐之。”
成语意思形容秋天天空高远明朗、气候凉爽宜人
成语出处元·马致远《汉宫秋》楔子:“今日天高气爽,众头目每向沙堤射猎一番。”
成语意思贪求事功而挑起争端。
成语出处明·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第45回:“孟明等贪功起衅,妄动干戈,使两国恩变为怨。”
成语意思清:清澄。指天空高远,气候清爽
成语出处战国·楚·宋玉《九辩》:“泬寥兮天高而气清。”
成语意思收藏兵器,停止武备。谓息兵修文。
成语出处《隋书·炀帝纪》:“译靡绝时,书无虚目,韬戈偃武,天下晏如。”
成语意思路途邑里的人全都歌诵。形容国泰民安、百姓欢乐的景象。
成语出处南朝·宋·颜延之《三月三日曲水诗序》:“增类帝之宫,饬礼神之馆,涂歌邑诵,以望属车之尘者久矣。”
成语意思见“通功易事”。
成语出处清·魏源《默觚·治篇》:“车马之驰驱,衣裳之曳娄,酒食鼓瑟之愉乐,皆巨室与贫民所以通工易事,泽及三族。”
成语意思分工合作,互通有无,拿多余的换没有的。
成语出处先秦 孟轲《孟子 滕文公下》:“子不通功易事,以羡补不足,则农有余粟,女有余布。”
成语意思工:细致,巧妙;异:不同的。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。比喻话的说法不一而用意相同,或一件事情的做法不同而都巧妙地达到目的。
成语出处唐 韩愈《进学讲》:“子云相如,同工异曲。”
成语意思同“韬光晦迹”。
成语出处金·马钰《满庭芳·咏和师叔辞世》词:“怀美,便韬光隐迹,二十余年。”
成语意思同“韬光养晦”。
成语出处唐·黄滔《知白守黑赋》:“圣人所以立言于彼,垂训于后,将令学者得韬光用晦之机,不使来人有衒实矜华之丑。”
成语意思同“韬光养晦”。
成语出处郭沫若《附录·写作缘起》:“这也与其说是由于信陵君的悲观、失望而至于消极,倒宁可说是由于魏王的猜忌、残忍,而使他不得不韬光隐晦的。”
成语意思探竿、影草、都是渔民使鱼聚集后下网捕捞之法。佛教禅宗借以喻启发性的随宜施教。
成语出处《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》:“有时一喝,如踞地金毛狮子;有时一喝,如探竿影草;有时一喝,不作一喝用。”
成语意思同“涂歌里抃”。
成语出处明·袁宗道《顾使君考绩序》:“一温然长者,兀坐而泣之,可立使民涂歌巷舞。”
成语意思犹言假公济私。假借公家的名义,谋取私人的利益。
成语出处唐·刘肃《大唐新语·极谏》:“而乃冯附城社,蔽亏日月,托公行私,交游群小。”
成语意思谓因袭守旧,安于现状。
成语出处李大钊《民彝与政治》:“而吾民族思想之固执,终以沿承因袭,踏故习常,不识不知,安之若命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