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意思精纯专一。
成语出处《尚书·大禹谟》:“人心惟危,道心惟微,惟精惟一,允执厥中。”
成语意思不分是旧交还是新交。
成语出处《尚书大传》第二卷上:“各安其宅,各田其田,毋故毋新。”
成语意思没完没了(含有厌恶的意思)。
成语出处曹禺《北京人》第三幕:“终于沉闷地听着远处的更锣声、风声、树叶声,和偶尔才肯留心到的身旁思懿的无尽无休的言语。”
成语意思①谓文事武功都很出色。②菊花的一种。见清富察敦崇《燕京岁时记·九花山子》。
成语出处唐·颜真卿《郭公庙碑铭》:“文经武纬,训徒陟步。”
成语意思比喻胡言乱语。有时也指造谣污蔑。
成语出处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120回:“只要自己拿定主意,必定还要妄口巴舌血淋淋的起这样恶誓么?”
成语意思比喻信口胡说。多指造谣生事,恶意中伤。
成语出处明 兰陵笑笑生《金瓶梅词话》第25回:“是那个嚼舌根的?没空生有,枉口拔舌,调唆你来欺负老娘!”
成语意思枉:弯曲,不正;正:纠正。自己立脚不正,却要去纠正别人。
成语出处先秦 孟轲《孟子 万章上》:“吾未闻枉己而正人者也,况辱已以正天下者乎?”
成语意思各种各样的艰难困苦。
成语出处元 无名氏《飞刀对箭》第四折:“我受了些热血相喷,万苦千辛,恰便似翻滚滚的雪浪里逃生。”
成语意思谓外貌宽厚而实则城府很深。
成语出处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平津侯主父列传》:“弘为人意忌,外宽内深。诸尝与弘有卻者,虽详与善,阴报其祸。”
成语意思谓外表宽宏而内心明察。
成语出处东汉·班固《汉书·黄霸传》:“霸外宽内明得吏民心,户口岁增,治为天下第一。”
成语意思谓外表上看似宽宏,内心却多忌刻。
成语出处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蜀志·杨戏传》:“维外宽内忌,意不能堪。军还,有司承旨奏戏,免为庶人。”
成语意思见“枉口拔舌”。
成语出处明·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97回:“那张氏穿针儿枉口诳舌,陷害无辜。”
成语意思见“枉口拔舌”。
成语出处明·凌濛初《初刻拍案惊奇》第39卷:“我把你这枉口嚼舌的,不要慌!”
成语意思膏粱:精美的食品。精美的衣食。借指只知享受,什么事也不能干的富贵人家子弟
成语出处清·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八回:“你是个纨绔膏粱,这也无怪你不知。”
成语意思犹言捕风捉影。比喻言论行动以似是而非的迹象为依据。
成语出处明·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第27卷:“只凭数句之话,望空捉影,以陷臣罪。”
成语意思刑讯逼供,屈打成招。
成语出处
成语意思依:依靠。没有什么可以依赖的。形容孤独或没有支持
成语出处元·关汉卿《单刀会》第三折:“献帝又无靠无依,董卓又不仁不义,吕布又一冲一撞。”
成语意思表示怎样办都行,没有一定的主见。
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《论语 微子》:“身中清,废中权。我则异于是,是无可无不可。”
成语意思慎:谨慎。说话谨慎,做事小心
成语出处宋·苏轼《答吴子野书》:“近日始畏口慎事,虽已迟,犹胜不悛也。”
成语意思温:温和;良:善良;俭:节制;让:忍让。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,泛指态度谦恭,举止文雅
成语出处春秋·鲁·孔丘《论语·学而》:“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。夫子之求之也,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