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意思匡:背壳;緌:蝉的针吻。比喻名是实非,两不相干。
成语出处《礼记·檀公下》:“成人有其兄死而不为衰者,闻子皋将为成宰,遂为衰。成人曰:‘蚕则绩而蟹有匡,范则冠而蝉有緌;兄则死而子皋为之衰。’”
成语意思监:监视;守:看守。指对人的一言一行都在严密地监视和看守
成语出处元·王实甫《西厢记》第四本第二折:“我着你但去处行监坐守,谁着你迤逗的胡行乱走?”
成语意思谓文章的字句中间。
成语出处南朝·梁·简文帝《答新渝侯和诗书》:“垂示三首,风云吐于行间,珠玉生于字里。”清·平步青《霞外■(扌麕)屑·论文下·文章圈点》:“书有圈点勾勒,始自前明中叶选刻时文陋习。然行间字里,触眼特为爽豁,故仿而用之。”
成语意思犹言振聋发聩。使昏昧糊涂、不明事理的人为之震惊,受到启发。
成语出处陶曾佐《论小说之势力及其影响》:“一跃而登此庄严美丽之舞台中,一奋萃此醒聩震聋之盘涡里。”
成语意思羞:难为情。口和脚都感到害羞。形容言谈举止不大胆
成语出处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14回:“合族中虽有许多妯娌,也有言语钝拙的,也有举止轻浮的,也有羞口羞脚不惯见人的。”
成语意思献:进,提出;可:正确的;替:废,更换;不:通“否”,错误的。指劝善归过,提出兴革的建议
成语出处南朝·梁·简文帝《答徐摛书》:“但今与古殊,时有监抚之务,竟不能绌邪进善,少助国章,献可替不,仰裨圣政。”
成语意思互相制约而又互相促进。
成语出处明·瞿佑《归田诗话·陆浑山火》:“其下则水火相克相济之说也。”
成语意思献:进;替:废。指劝善归过,提出兴革的建议。
成语出处先秦 左丘明《左传 昭公二十年》:“君所谓可,而有否焉,臣献其否,以成其可;君所谓否,而有可焉,臣献其可,以去其否。”
成语意思指人心胸开阔,身体舒泰。后指心情愉快安逸,因而身体发胖
成语出处明·孙仁孺《东郭记·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》:“待雄飞海内应天几,纵饥寒心宽体肥。”
成语意思同“心旷神怡”。
成语出处清·薛福成《白雷登海口避暑记》:“于斯之际,蠲烦涤嚣,心旷神愉,窃意世间所谓神仙者之乐,不是过也。”
成语意思同“心旷神怡”。
成语出处明·无名氏《三化邯郸》第二折:“这枕抱着呵,骨清毛爽;靠着呵,心旷神恬;枕着呵,梦断魂劳。”
成语意思犹言心境愉悦,飘飘欲仙。
成语出处清·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道士》:“二人心旷神飞,不觉醺醉。”
成语意思行:行为,德行。德行亏损,名声低下
成语出处明·高则诚《琵琶记·丞相发怒》:“自小攻读,从来知礼,忍使行亏名缺。”
成语意思犹心明眼亮。
成语出处南朝·宋·范晔《后汉书·王常传》:“闻陛下即位河北,心开目明,今得见阙庭,死无遗憾。”
成语意思夏天生火炉,冬天扇扇子。比喻做事不符合当时的需要,费了力气而得不到好处。
成语出处汉 王充《论衡 逢遇》:“以夏进炉,以冬奏扇,为所不欲得之事,献所不欲闻之语,其不遇祸,幸矣。”
成语意思激:急疾。像流星飞驰,闪电疾逝。形容迅疾
成语出处南朝·梁·刘峻《广绝交论》:“故絪缊相感,雾涌云蒸,嘤鸣相召,星流电激。”
成语意思旧时指大臣尽忠,小臣尽职。
成语出处《礼记·礼运》:“大臣法,小臣廉,官职相序,君臣相正,国之肥也。”
成语意思见“星流霆击”。
成语出处《周书·晋荡公护传》:“更集诸部,倾国齐至,星流电击,数道俱进。”
成语意思行令:行酒令;猜拳:猜枚游戏。喝酒时划拳行酒令
成语出处明·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十回:“行令猜拳频递盏,折牌道字慢传钟。”
成语意思兴办有利的事情,除去有害的事情。亦作“兴利除弊”、“除害兴利”、“兴利剔弊”。
成语出处《管子·君臣下》:“为民兴利除害,正民之德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