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意思野史:古代私家编撰的史书;稗官:古代其职为搜集街谈巷议、风俗故事,供皇帝看的小书。泛称记载轶闻琐事的文字
成语出处清·褚人获《隋唐演义》第70回:“千秋莫道无金鉴,野史稗官话正长。”
成语意思见“饮水知源”。
成语出处清·包世臣《再与杨季子书》:“而得体势于《韩非子》、《吕览》者尤深,徒以薄其为人,不欲形诸论说,然后世有识,饮水辨源,其可掩耶?”
成语意思一点儿也不乱。形容极有条理。
成语出处老舍《神拳》第二幕:“我服了,万没想到你会这么细心,井井有条,一丝不紊。”
成语意思见“遗世越俗”。
成语出处明·张居正《与司成马孟河书》:“夫遗世拔俗者,逸民之所操;明道济物者,大贤之宏量也。”
成语意思谓广泛地推寻考索。
成语出处明·宋濂《题〈寿昌胡氏谱〉后》:“司马迁作《史记》,远溯博索,于孔子所不敢述者,皆采而实之。”
成语意思倚:依靠;傍:临近。指地理位置靠近山岭和水流
成语出处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15回:“只见枯桩上缆着数只小渔船,疏篱外晒着一张破鱼网,倚山傍水,约有十数间草房。”
成语意思犹一时半刻。
成语出处元·郑光祖《倩女离魂》第二折:“我觑这万水千山,都只在一时半霎。”
成语意思犹一时半刻。
成语出处元·高文秀《遇上皇》第一折:“人生死则在一时半晌。你叫我断了金波绿酿,却不等闲的虚度时光。”
成语意思比喻极微小的东西。
成语出处清·吴敬梓《儒林外史》第40回:“儿子不能挣得一丝半粟孝敬父亲,到要破费了父亲的产业,实在不可自比于人。”
成语意思离:离散。树叶飘散,冰雪消融。比喻原先聚于一处的人或物分散消失
成语出处《宋书·刘穆之王弘传论》:“而祖宗之遗典,群公之旧章,莫不叶散冰离,扫地尽矣。”
成语意思移动山岳;倒翻大海。比喻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。
成语出处明 许仲琳《封神演义》第36回:“善能移山倒海,惯能撒豆成兵。”
成语意思应:适合;对:相合。适合当时的情景。
成语出处清·曾朴《孽海花》第八回:“应时对景,我们各贺一杯,你再说飞觞吧。”
成语意思月下老人的婚姻簿和红绳。月下老人根据婚姻簿上的记载,把红绳系在男女两方的脚上,使之结为夫妻。指婚约
成语出处明·胡文焕《群音类选·》:“幸蓝桥玉杵先投,信月书赤绳难换。”
成语意思饿了吃豆羹,渴了喝清水。形容生活清苦。
成语出处西汉 戴圣《礼记 檀弓下》:“孔子曰:啜菽饮水尽其欢,斯之谓孝。”
成语意思见“引伸触类”。
成语出处清·龚自珍《上大学士书》:“故事何足拘泥?但天下事有牵一发而全身为之动者,不得不引申触类及之也。”
成语意思亦作“引申触类”。谓从某一事物的原则,延展推广到同类的事物。语本《易·系辞上》:“引而伸之,触类而长之。”
成语出处语出《易·系辞上》:“引而伸之,触类而长之。”
成语意思远山:形容女子的眉毛像远山一样青翠。芙蓉:比喻女子的脸色像芙蓉花一样美丽。比喻女子貌美。
成语出处清·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云翠仙》:“异史氏曰:‘得远山芙蓉,与共四壁,与以南面王岂易哉?’”
成语意思形容春天的微风细雨。
成语出处明 汤显祖《牡丹亭 惊梦》:“朝飞暮卷,云霞翠轩;~,烟波画船。”
成语意思见“仰取俯拾”。
成语出处清·唐孙华《时世公子行》:“家藏金穴自封闭,仰拾俯取仍贪饕。”
成语意思比喻事物四散消失。
成语出处清·龚萼《答姜云标》:“乃云散风流,各为饥寒所迫,敛眉就食,俯首觅衣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