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意思指极少的数量。
成语出处宋·王安石《上仁宗皇帝言事书》:“不使有铢两分寸之加焉。”
成语意思直:正直;谅:信实;多闻:学识渊博。为人正直信实,学识广博。
成语出处《论语·季氏》:“益者三友,损者三友。友直,友谅,友多闻,益矣。友便辟,友善柔,友便佞,损也。”
成语意思只:独,单;鸾:传说中风凰一类的鸟。没有配偶,孤零的一个
成语出处元·王子一《误人桃源》第二折:“他年不骑鹤,何日可登鳌,今夜恰乘龙,说甚的只鸾单凤,天与配雌雄。”
成语意思指对未来有所预见,对已往心中了然。
成语出处《周易 系辞上》:“神以知来,知以藏往。”
成语意思安定、祸乱、存续、灭亡,指国运的各种情况
成语出处战国·卫·吕不韦《吕氏春秋·察微》:“治乱存亡,则不然,如可知,如可不知;如可见,如可不见。故智士贤者,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。”
成语意思比喻随时变节,反复无常。
成语出处明 杨慎《升庵诗话 萧子显春别》:“娼楼之本色也。六朝君臣,朝梁暮陈,何异于此。”
成语意思整训军队,激励士卒。
成语出处《北齐书·莫多娄贷文传》:“周文帝军出函谷,景与高昂议整旅厉卒,以待其至。”
成语意思自利:以利己为主的修养;利他:以利他人为目的的行为。佛教自称修身的最终目的,是完成自他二利,人人成佛。借指对己对人都有好处
成语出处《佛遗教经·众生得度》:“自利利他,法皆具足。”
成语意思比喻人刻苦磨练,力求精进。括羽,用羽毛装束箭尾。语本《孔子家语·子路初见》:“子路曰:‘南山有竹,不柔自直,斩而用之,达于犀革。以此言之,何学之有?’孔子曰:‘括而羽之,镞而砺之,其入之不亦深乎?’”
成语出处语本《孔子家语·子路初见》:“子路曰:‘南山有竹,不柔自直,斩而用之,达于犀革。以此言之,何学之有?’孔子曰:‘括而羽之,镞而砺之,其入之不亦深乎?’”
成语意思谓如珠玉之铿零,锦绣之灿烂。比喻文词华丽、铿锵。语本《魏书·宗钦传》:“口吐琼音,手挥霄翰,弹毫珠零,落纸锦粲。”
成语出处语本《 魏书·宗钦传》:“口吐琼音,手挥霄翰,弹毫珠零,落纸锦粲。”
成语意思从前印书用梨木或枣木刻板。形容滥刻无用不好的书。
成语出处清·纪昀《阅微草堂笔记》卷六:“至于交通声气,号召生徒,祸枣灾梨,递相神圣,不但有明末造,标榜多诬,即月泉吟社诸人,亦病未离乎客气矣。”
成语意思形容逼真。
成语出处蒋光慈《短裤党》二:“他每一次所做的传单,都是说的真龙活现也似的。”
成语意思字词里边;文句中间。指文章字句间所透露出来的思想感情。
成语出处南朝 梁 简文帝《答新渝侯和诗书》:“垂示三首,风云吐于行间,珠玉生于字里。”
成语意思朱、华:形容装饰华丽;毂:车轮中心的圆木。指古代王侯贵族乘坐的装饰华丽的车子。比喻显贵。
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张耳陈余列传》:“令范阳令乘朱轮华毂,使驱驰燕赵郊。”
成语意思赂:财物。重视财物而轻视贤能
成语出处清·钱彩《说岳全传》第54回:“我想那秦太师,亦是十载寒窗,由青灯而居相位,怎么重赂轻贤!”
成语意思眼角裂开,头发上竖。形容愤怒到极点。
成语出处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瞋目视项王,头发上指,目眦尽裂。”
成语意思辙:车辙;靡:倒下。车辙错乱,旗子倒下。形容军队溃败逃窜。
成语出处先秦 左丘明《左传 庄公十年》:“吾视其辙乱,望其旗靡,故逐之。”
成语意思聩:耳聋。使耳聋的人都受到振动和醒悟。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,指力量强大
成语出处李六如《六十年的变迁》第六章:“创办一个《民心日报》,想在舆论方面,多做些振聋启聩的工作。”
成语意思富丽华美的楼阁。
成语出处明·张居正《赠国子马生行》:“不见当年许史家,朱楼绮户青云逼。一朝宠失门祚衰,堂前一一生荆棘。”
成语意思枕被俱冷。形容独眠的孤寂凄凉。
成语出处元·王实甫《西厢记》第四本第四折:“便枕冷衾寒,凤只鸾孤,月圆云遮,寻思来有甚伤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