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意思卑:自卑;亢:高傲。既不自卑;也不高傲。也作“不亢不卑”。
成语出处老舍《四世同堂》五三:“今天,他碰上了不怕他的人,他必须避免硬碰,而只想不卑不亢的多捞几个钱。”
成语意思再:继续;接:接触;厉:即“砺”;磨快。原指雄鸡相斗时;每次交锋前先磨磨嘴。现比喻一次又一次地继续努力。
成语出处唐 韩愈《斗鸡联句》:“一喷一醒然,再接再砺乃。”
成语意思薪:柴草。睡在柴草上;经常尝一尝苦胆。比喻刻苦激励自身;坚定报仇雪耻的意志。
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越王勾践世家》:“越王勾践反国,乃苦身焦思,置胆于坐,坐卧即仰胆,饮食亦尝胆也。”
成语意思原是佛教指其神通法力的广大无边。现形容本领高超;无所不能。
成语出处《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诗话》:“师曰:‘你神通广大,去必无妨。’”
成语意思用尽精力;费尽心思(殚;竭:用尽;虑:心思)。
成语出处明 胡应麟《诗薮》:“其用总之工,传情之文宛,有唐人竭精殚力不能追步者。”
成语意思政事通达;人心和顺。形容国家稳定;人民安乐。
成语出处宋 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:“越明年,政通人和,百废俱兴。”
成语意思熙熙:和乐的样子;攘攘:纷乱的样子。形容人来人往;非常热闹。
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货殖列传》:“天下熙熙,皆为利来;天下攘攘,皆为利往。”
成语意思色彩鲜艳繁多;非常美丽。
成语出处清 李汝珍《镜花缘》第14回:“惟各人所登之云,五颜六色,其形不一。”
成语意思荼:音图。像火一样红;像茅草花一样白。比喻气势浩大而热烈。
成语出处《国语 吴语》:“万人以为方阵,皆白裳、白旂、素甲、白羽之矰,望之如荼……左军亦如之,皆赤裳,赤旟,丹甲,朱羽之矰,望之如火。”
成语意思形容姿态多种多样。
成语出处蒋子龙《好景门》:“食客五花八门,论服饰千姿百态,论肤色黄白都有。”
成语意思像狼虎一样吞咽东西。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的样子。
成语出处清 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34回:“有一寸见方大小,和在饭里,不上一刻工夫,狼吞虎咽,居然吃个精光。”
成语意思集中全部精神。原有集思广益的意思;现常用以形容专心致志;精神高度集中。
成语出处汉 王褒《圣主得贤臣颂》:“明明在朝,穆穆列布,聚精会神,相得益章。”
成语意思重:郑重。恳切话说得诚恳;有分量;心意深长。
成语出处清 洛日生《海国英雄记 回唐》:“叹别离苦况,转忘了母亲的语重心长。”
成语意思竭:尽。精神非常疲劳;体力消耗净尽。形容极度疲乏;一点力气也没有。也作“精疲力尽”。
成语出处宋 司马光《司马温公文集 卷二 道傍田家》诗:“筋疲力弊不入腹,未议县官租税促。”
成语意思神志不清、迷惘的状态
成语出处唐·赵蕤《反经·知人》:“有如敢断而不能断者,有恍恍惚惚而反忠实者。”
成语意思八方:指四方四隅;即东、南、西、北四方;东南、东北、西南、西北四隅;泛指周围。指周围各个方面或各个地方。
成语出处宋 朱熹《朱子语类 卷九 学三》:“如孔子教人,只是逐件逐事说个道理,未尝说出大头脑处,然四面八方合聚凑来,也自见得个大头脑。”
成语意思人长寿;年成也好。形容太平兴旺的景象。
成语出处南朝 梁 萧统《文选 潘岳》:“宜其民和年登。”李善注引作“人和年丰。”
成语意思形容人多嘴杂;议论纷纷。也比喻让别人充分发表意见。
成语出处《好逑传》第五回:“众人正跑得有兴头上,忽被铁公子拦住,便七嘴八舌地乱嚷。”
成语意思形容秋季天空晴朗;气候凉爽宜人。
成语出处唐 杜甫《崔氏东山草堂》诗:“爱汝玉山草堂静,高秋爽气相鲜新,暗风吹乱蛩悲咽。”
成语意思精心忠诚;报效祖国。
成语出处《北史 颜之仪传》:“公等备受朝恩,当尽忠报国,奈何一旦欲以神器假人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