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意思废:停止。顾不上睡觉;忘掉了吃饭。形容学习或工作积极努力;用心专一。
成语出处南朝 齐 王融《曲水诗序》:“犹且具明废寝,昃晷忘餐。”
成语意思富丽:华丽。堂皇:雄伟;盛大。豪华美丽、雄伟壮大。形容建筑物的宏伟壮丽;场面的盛大豪华。也形容诗文辞藻华丽。
成语出处清 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34回:“只见当朝圣人出的三个富丽堂皇的题目,想着自然要取几篇笔歌墨舞的文章。”
成语意思濡:音如;沾湿;染:沾染。耳朵经常听到;眼睛经常看到;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。
成语出处唐 韩愈《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》:“目濡耳染,不学以能。”
成语意思华:古同“花”。春天盛开的花;秋天结的果。比喻文采和德行。有时也比喻学问和品德修养之间的关系。
成语出处晋 陈寿《三国志 魏志 邢颙传》:“(君侯)采庶子之春华,忘家丞之秋实。”
成语意思形容吐字准确;唱腔圆熟。
成语出处高阳《胡雪岩全传·平步青云》上册:“接着便也说了这一句谚语,字正腔圆,果然是道地的无锡话。”
成语意思形容彼此志向相同;信仰、志趣一致。志:志向;道:道路;信仰。
成语出处晋 陈寿《三国志 陈思王植传》:“及其见举于汤武、周文,诚道合志同,玄漠神通。”
成语意思担心灾祸临头;恐慌不安。形容心神不安;极其恐惧。跳:发抖。
成语出处元 无名氏《争报恩》:“不知怎么,这一会儿心惊肉战,这一双好小脚儿再走也走不动了。”
成语意思人多得像大山大海一样;形容聚集在一起的人特别多。
成语出处《西胡老人繁胜录》:“四山四海,三千三百,衣山衣海,卦山卦海,南山南海,人山人海。”
成语意思筋:筋骨;疲:疲劳;尽:完。形容非常劳累;力气已经用尽。也作“力尽筋疲”。
成语出处宋 司马光《道傍田家》:“筋疲力尽不入腹,未议县官租税促。”
成语意思震颤而动作不准确的样子
成语出处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83回:“贾母扶着小丫头,颤颤巍巍站起来,答应道:‘托娘娘洪福,起居尚健。’”
成语意思猝:突然;出乎意料;防:防备。事情来得突然;使人来不及防备。
成语出处清 纪昀《阅微草堂笔记》:“既不炳烛,又不扬声,猝不及防,突然相遇,是先生犯鬼,非鬼犯先生。”
成语意思越:跨过;俎:古代祭祀时摆祭品的礼器;庖:厨师。主祭的人跨过礼器去代替厨师办席。比喻超出自己业务范围去处理别人所管的事。
成语出处先秦 庄周《庄子 逍遥游》:“庖人虽不治庖,尸、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。”
成语意思板;眼:民族音乐的节拍。每节中的最强音叫板;其余叫眼。比喻做事情有条理和有层次。
成语出处周立波《山那边人家》:“哭起来一数一落,有板有眼,好象唱歌,好听极了。”
成语意思鸟儿啼叫;花儿喷香;形容美好的景色。
成语出处宋 吕本中《庵居》诗:“鸟语花香变夕阴,稍闲复恐病相寻。”
成语意思比喻心肠如狼和狗 一样凶恶、狠毒。也比喻忘恩负义。
成语出处明 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:“那知这贼子恁般狼心狗肺,负义忘恩。”
成语意思鳞次:像鱼鳞那样挨着。栉比:像篦子齿那样并排着。形容像鱼鳞或梳篦的齿那样紧密的排列着。多用以形容房屋或船只密集。
成语出处明 陈贞慧《秋园杂佩 兰》:“自长桥以至大街,鳞次栉比,春光皆馥也。”
成语意思乘:趁着。趁着顺风;破浪前进。比喻志向远大;气魄雄伟;不怕困难;奋勇前进;多含施展远大抱负之意。也作“乘长风破万里浪”、“长风破浪”。
成语出处《宋书 宗悫传》:“悫少时,炳问其志。悫答曰:‘愿乘长风破万里浪。’”
成语意思使聋子都受到振动和醒悟(发:开启;聩:耳聋)。比喻唤醒糊涂、麻木的人。
成语出处清 袁枚《随园诗话补遗》第一卷:“此数言,振聋发聩,想当时必有迂儒曲士以经学谈诗者。”
成语意思神话描写神仙、妖魔或得道的人可以乘着云雾在空中飞行。也形容人在身体、精神处于不正常状态的举止。
成语出处明 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58回:“那家子又惊又喜道:‘是几位腾云驾雾的罗汉歇在我家!’”
成语意思实:实际的成就;至:达到;名:名誉;归:到来。有了真正的学识、本领或功业,自然就有声誉。
成语出处清 吴敬梓《儒林外史》第15回:“敦伦修行,终受当事之知;实至名归,反作终身之玷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