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意思指群言可以动天。比喻舆论力量大。
成语出处《吕氏春秋 离谓》:“毁誉成党,众口熏天。”
成语意思众人辗转述说。见“众口交传”。
成语出处黄仁宇《万历十五年》:“礼部的调查毫无结果,于是只能回奏:当时众口相传,首先讹传者无法查明。”
成语意思众人的言论能够熔化金属。比喻舆论影响的强大。亦喻众口同声可混淆视听。见“众口铄金”。
成语出处汉 焦赣《易林 萃之巽》:“众口销金,愆言不验。”
成语意思毡:兽毛毡子。客人来人没有毡子可坐。形容清贫的生活
成语出处唐·杜甫《戏简郑广文兼呈苏司业》:“才名三十年,坐客寒无毡。”
成语意思见“止渴思梅”。
成语出处清·孙雨林《皖江血·拒敌》:“止渴望梅,究有何益,此诚吾党大不幸了!”
成语意思表示自此以下的不值得评论。同“自郐以下”。
成语出处《左传 襄公二十九年》:“[吴公子札]请观欲周乐,使工为之歌《周南》、《召南》,曰:‘美哉!始基之矣,犹未也,然勤而不怨矣。’……自郐以下无讥焉。”
成语意思犹望梅止渴。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。
成语出处元·关汉卿《调风月》第三折:“到三更四更便似止渴思梅,充饥画饼。”元·无名氏《刘弘嫁婢》第二折:“咱正是那止渴思梅。”
成语意思形容舆论力量大,连金属都能熔化。比喻谣言多可以混淆是非
成语出处汉·荀悦《汉纪·景帝纪》:“众口烁金,积毁销骨。”
成语意思许多人都说同样的话,看法或意见一致。同“众口一辞”。
成语出处明 沈德符《野获编 吏部一 都给事升转》:“而谓科臣但当内擢,其最不肖者间出一二人于外,则众口如一。”
成语意思中馈:指妇女在家主持饮食之事,引申为妻室。指思念有个主持家务的妻子
成语出处《周易·家人》:“无攸遂,在中馈。”
成语意思秦始皇曾下令驱逐从各国来的客卿。后指主人赶走不受欢迎的客人为下逐客令
成语出处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李斯列传》:“今逐客以资敌国,损民以益仇,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,求国无危,不可得也。秦王乃除逐客之令。”
成语意思属纩:将新棉花放在濒临死亡之人的鼻孔前,以验证他是否断气。指人疾病临危,弥留之时
成语出处西汉·戴圣《礼记·丧大记》:“疾病……男女改服,属纩以俟绝气。”
成语意思糟糠:穷人用来充饥的酒渣、米糠等粗劣食物。指共过患难的妻子
成语出处元·高则诚《琵琶记·一门旌奖》:“允备贞洁韦柔之德,糟糠之妇,今始见之。”
成语意思比喻各学派间的辩论
成语出处战国·宋·庄周《庄子·秋水》:“公孙龙问于魏牟曰:‘龙少学先王之道,长而明仁义之行,合同异,杂坚白,然不然,可不可,因百家之知,穷众口之辩,吾自以为至达已。’”
成语意思鸩:毒酒。比喻只解决眼前的困难而不顾严重后果
成语出处清·壮者《扫迷帚》第24回:“若虑迷信一破,道德堕落,必以保存为得计,此又何异欲止渴而饮鸩,欲疗疮而剜肉?”
成语意思吴国的季礼在鲁国看周代的乐舞,对于各诸侯国的乐曲都有评论,但从刽国以下他就没有再表示意见。比喻从某某以下就不值得评论。
成语出处先秦 左丘明《左传 襄公二十九年》:“自郐以下无讥焉。”
成语意思许多人都说同样的话,看法或意见一致。
成语出处宋 欧阳修《濮议》卷四:“众口一辞,纷然不止。”
成语意思嚣:喧嚷,吵嚷。大家都吵吵嚷嚷地说着
成语出处唐·韩愈《子产不毁乡校烦》:“游于乡之校,众口嚣嚣。”
成语意思卓荦:特出;不群:跟一般人不一样。指才德超出常人,与众不同
成语出处清·黄宗羲《翰林院庶吉士子——魏先生墓志铭》:“子一风神杰出,少受学于子敬,卓荦不群。”
成语意思谓卓越超群,不甘受拘束。
成语出处南朝·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任诞》:“何可一日无此君?”刘孝标注引南朝·宋·何法盛《中兴书》:“徽之卓荦不羁,欲为傲达,放肆声色,颇过度,时人钦其才,秽其行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