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意思众好:大家喜爱。大家都喜欢的不一定就好,必须加以考查,才可以确认
成语出处春秋·鲁·孔丘《论语·卫灵公》:“众恶之,必察焉;众好之,必察焉。”
成语意思钟鼓;钟与鼓,乐器。指钟鼓一类的音乐
成语出处汉·贾谊《论时政疏》:“劳智虑,苦身体,乏钟鼓之乐。”
成语意思指操纵自如。
成语出处明 方孝孺《赠王时中序》:“繇是而寓于术,纵横开阖,无所施而不宜,岂若专门独学者之劳且陋哉!”
成语意思谓一经调度安排,不须多久,局势即可平定。语本《史记·陈丞相世家》:“诚各去其两短,袭其两长,天下指麾则定矣。”《汉书·陈平传》作“天下指麾即定矣”。
成语出处语出《史记·陈丞相世家》:“诚各去其两短,袭其两长,天下指麾则定矣。”《汉书·陈平传》作“天下指麾即定矣”。
成语意思见“指麾可定”。
成语出处宋·周煇《清波别志》卷上:“某生长北方,闻燕人思归之情切矣,今若举事,指挥可定。”
成语意思横的竖的交叉在一起。也形容情况复杂。
成语出处宋 吕祖谦《东莱博议》卷一:“陪朱泗之席者入耳皆德音,纵横交错。”
成语意思纵:南北方向;横:东西方向;交错:交叉;错杂。横的竖的交叉在一起。形容事物或情况复杂;交叉点很多。也作“纵横交贯”。
成语出处宋 吕祖谦《东莱博仪》第一卷:“陪洙酒之席去耳皆德者,纵横交错。”
成语意思震动了天地。形容声音或声势极大
成语出处
成语意思放虎出笼。比喻放走强有力的敌人,贻患无穷。
成语出处《续资治通鉴 元泰定帝泰定元年》:“辽王托克托,乘国有隙,诛屠骨肉……如令归藩,臂之纵虎出柙。”
成语意思张皇:慌张。惊慌得不知怎么办才好
成语出处清·纪昀《阅微草堂笔记·如是我闻一》:“里有妇人饮此者,方张皇莫措,忽一媪排闼人曰:‘可急取隔壁卖豆腐家所磨豆浆灌之。’”
成语意思比喻照着样子模仿。
成语出处宋·魏泰《东轩笔录》第一卷:“太祖笑曰:‘颇闻翰林草制,皆检前人旧本,改换词语,此乃俗所谓‘依样画葫芦’耳,何宣力之有?’”
成语意思拄:支撑;笏:古代大臣上朝时拿着的手版。旧时比喻在官有高致。
成语出处南朝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简傲》:“王子猷作桓车骑参军,桓谓王曰:‘卿在府久,比当相料理。’初不答,直高视,以手版拄颊云:‘西山朝来,致有爽气。’”
成语意思谓智力不能辨认豆麦。形容无知。
成语出处南朝·梁·刘孝标《辩命论》:“朝秀晨终,龟鹤千岁,年之殊也。闻言如响,智昏菽麦,神之辨也。”
成语意思纵横:奔驰无阻。在天下任意往来,没有阻挡。比喻无敌于世
成语出处《三国志通俗演义·青梅煮酒论英雄》:“得志则纵横四海。”
成语意思慞惶:彷徨疑惧的样子;次:次第,常态。形容惊恐失态
成语出处宋·张君房《云笈七签》第103卷:“守真受教而往,方至其家,坐于客馆,而歧哥已觉,慞惶失次。”
成语意思毁:毁谤。众人的毁谤归在一起。形容被大家所不齿
成语出处汉·杨恽《报孙会宗书》:“籴贱贩贵,逐什一之利,此贾竖之事,污辱之处,恽亲行之。下流之人,众毁所归,不寒而栗。”
成语意思张皇:慌张。惊慌得不知怎么办才好
成语出处元·杨景贤《西游记·三官逢盗》:“你看他胁肩谄笑,趋前退后,张皇失错。”
成语意思见“张皇失措”。
成语出处巴金《秋》十一:“枚张惶失措地往四处看。”
成语意思见“张皇失措”。
成语出处朱自清《白种人——上帝的骄子》:“这突然的袭击使我张徨失措。”
成语意思指挥调度;似有定局(若:好像;定:定局)。形容从容不迫;很有把握。
成语出处唐 杜甫《咏怀古迹》诗:“伯仲之间见伊吕,指挥若定失萧曹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