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意思令:时令。时已秋季,还在做夏令的事。指不合时令。
成语出处鲁迅《阿Q正传》第八章:“但现在是暮秋,所以这‘秋行夏令’的情形,在盘辫家不能不说是万分的英断,而在未庄也不能说无关于改革了。”
成语意思各式各样的形状。形容变化多。
成语出处明·李东阳《题枯苍陈氏画》:“摩拟肖似,而极于变化,千形万状,不可窥测。”
成语意思信:信用;义:道义。违背诺言,不讲道义
成语出处清·陈确《分三秦论》:“弃信违义,而背叛天下之所共主,以自行其智,虽得天下,其亡益违。”
成语意思弃:丢弃;信:信用;义:道义。违背诺言,不讲道义
成语出处《北史·周纪下·高祖武帝》:“背惠怒邻,弃信忘义。”
成语意思形容非常顺从。
成语出处明·凌濛初《初刻拍案惊奇》卷二十七:“凡是船家教他做些什么,他千依百顺。”
成语意思清议:公正的评论。行为不正,舆论不容许
成语出处宋·苏舜钦《杜公求退第一表》:“臣若肆然自处,默无所为,清议不容,素履将丧。”
成语意思穷猿:被猎人紧追的猿猴。比喻在穷困中急于找一个栖身的地方。
成语出处南朝 宋 刘义庆《世说新语 言语》:“《北门》之叹,久已上闻。穷猿奔林,岂暇择木!”
成语意思少一样也不行。
成语出处明 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二十回:“林冲道:‘只今番克敌制胜,便见得先生妙法。正是鼎分三足,缺一不可,先生不必推却。’”
成语意思见“轻繇薄赋”。
成语出处东汉·班固《汉书·昭帝纪赞》:“光知时务之要,轻徭薄赋,与民休息。”
成语意思器宇:指仪表,气度。不凡:不平凡,不寻常。形容仪表、风度很不平常。
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三十五回:“玄德视其人,松形鹤骨,器宇不凡。”
成语意思气:气质;气宇:仪表。气质和风度不同一般
成语出处清·石玉昆《三侠五义》第22回:“圣上见他有三旬以内年纪,气宇不凡,举止合宜。”
成语意思见“潜移默化”。
成语出处北齐·颜之推《颜氏家训·慕贤》:“人在少年,神情未定,所与款狎,熏渍陶染,言笑举动,无心于学,潜移暗化,自然似之。”
成语意思气宇:气度,仪表;昂昂:气概轩昂的样子。精神饱满,气度不凡
成语出处明·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第34回:“指挥军士,东西布阵,气宇昂昂,旁若无人。”
成语意思清静空闲,无拘无束。形容生活安闲舒适。
成语出处明 冯梦龙《喻世明言》第十四卷:“昼之所思,夜之所梦,连睡去的魂魄,都是忙的,那得清闲自在。”
成语意思同“青云直上”。
成语出处宋·刘克庄《送洪侍御》诗之一:“青霄直上云梯易,白首能坚铁壁难。”
成语意思比喻事物体积或规模虽小,具备的内容却很齐全。
成语出处钱钟书《围城》:“‘麻雀虽小,五脏俱全。’机器当然应有尽有,就是不大牢。”
成语意思群雄:旧指许多有军事势力的人。逐鹿:比喻争夺帝王之位。形容各派势力争夺最高统治地位。
成语出处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:“秦失其鹿,天下共逐之。”
成语意思泉:黄泉。指做鬼
成语出处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111回:“想起宋万这人,虽然不曾立得奇功,当初梁山泊开创之时,多亏此人。今日作泉下之客!”
成语意思襟:衣服胸前的部分。泪水滚滚流下,沾湿衣服前襟。哭得非常悲伤。
成语出处《尸子》卷下:“曾子每读《丧礼》,泣下沾襟。”
成语意思春秋晋国大夫祁奚告老,将辞中军尉职事。晋悼公问谁可承接,祁奚先推荐仇人解狐。复问,又荐举其子祁午。时人因而有“外举不弃仇,内举不失亲”之誉。后用为善于荐贤之典。
成语出处春秋·鲁·左丘明《左传·襄公三年》:“祁奚请老,晋侯问嗣焉,称解狐,其仇也。将立而卒。又问焉,对曰:‘午可也。’于是使祁午为中军尉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