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意思绳:纠正,约束。指一定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,使自己的行为合乎法度。
成语出处《荀子·非相》:“故君子之度己以绳,接人则用抴。”
成语意思杜绝:断绝,阻塞;言路:进言之路。堵塞和断绝一切进言之路,指不纳谏言。
成语出处《后汉书·袁绍传》:“操欲迷夺时明,杜绝言路。”
成语意思弹药用光了;后援也断绝了。形容战事危急;陷于绝境。
成语出处宋·杨万里《钤辖赵公墓志铭》:“公挺身与兵,屡捷。七年,粮尽援绝,势不能复支,遂率所部数千人南归。”
成语意思语出《庄子·徐无鬼》:“郢人垩漫其鼻端,若蝇翼,使匠石斫之,匠石运斤成风,听而斫之,尽垩而鼻不伤,郢人立不失容。”后以“大匠运斤”称人技艺精湛或文笔娴熟高超。
成语出处语出《庄子·徐无鬼》:“郢人垩漫其鼻端,若蝇翼,使匠石斫之,匠石运斤成风,听而斫之,尽垩而鼻不伤,郢人立不失容。”
成语意思同“斗鸡走狗”。
成语出处《金瓶梅词话》第九八回:“他兄弟在家开赌场,斗鸡养狗,人不敢惹他。”
成语意思灯光尽灭,灯油耗干。比喻人的精力或财力都消耗一空。
成语出处明·西湖渔隐主人《欢喜冤家》第24回:“初然发嗽,嗽久成哑,渐渐如灯尽油干一般,寂然隐了。”
成语意思单独有一种特别的风格、格调
成语出处
成语意思登上天界,游历四方。指周游世界。
成语出处明 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一回:“猴王叩头道:‘弟子飘洋过海,登界游方,有十数个年头,方才访到此处。’”
成语意思动:行动;静:静处;法:法则。行动和静止都有一定规则。指行动合乎规范
成语出处《金史·后妃传赞》:“清闲贞静,守节整齐,行已有耻,动静有法,是谓妇德。”
成语意思常:常规,法则。行动和静止都有一定常规。指行动合乎规范。
成语出处《周易·系辞上》:“动静有常,刚柔断矣。”
成语意思泛指残存的书籍。
成语出处唐 罗隐《咏史》:“蠹简遗编试一寻,寂寥前事似如今。”
成语意思惊:惊惧,害怕;战:发抖。形容非常害怕
成语出处明·陆采《怀香记·索香看墙》:“可怜平地风波变,天那好苦,霎时间胆惊心战。”
成语意思见“道殣相望”。
成语出处郑观应《救时揭要·救济速报》:“明年大饥,道殣相枕,张罄家以糜粥济之,活者万计。”
成语意思同“蹈矩循规”。
成语出处明·宋濂《佛慧圆明无边广照普利大禅师塔铭》:“七岁即就外傅,诸书经目辄成诵,出入蹈矩循彟,有若成人。”
成语意思用于大事的计策,结果只用在小事情上。表示计策没有充分发挥作用。
成语出处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九十七回:“孔明连夜驱兵,真出祁山前下寨,收住军兵,重赏姜维。维曰:‘某恨不得杀曹真也!’孔明亦曰:‘可惜大计小用矣。’”
成语意思殣:饿死。道路上饿死的人到处都是。
成语出处《左传·昭公二年》:“宫室兹侈,道殣相望。” 汉·刘向《新序·善谋下》:“相攻击十年,兵凋民劳,百姓空虚,道殣想望,槥车相属,寇盗满山,天下摇动。”
成语意思眶:眼的四周。指眼泪无法控制地从眼里流出。形容心情非常激动或悲痛。
成语出处茅盾《子夜》六:“两粒大泪珠终于夺眶而出,掉在他的手上。”
成语意思痛痛快快地大吃一顿(朵颐:鼓动腮颊;即大吃大嚼)。
成语出处《周易 颐》:“观我朵颐,凶。”
成语意思
成语出处
成语意思可:可以;必:肯定,必要。完全没有必要这样做
成语出处清·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33回:“如今要再去学那下马冯妇,也就似乎大可不必了。”